被告知“遗书“的三人,书写速度平均延迟2.3秒,笔压减轻40%;另一组无异常。“不是信在感染人。“他抬头时,眼底闪着学医时解破谜题的光,“是我们用'悲伤'喂养了信。
当我们把信定义为'遗愿',就等于给了它继续生长的土壤。“
午夜的书房笼罩在幽蓝的监测灯下。
小舟蹲在地上,指尖捏着瓶淡金色的感应粉末——那是她从聋哑学校实验室偷来的,说是能捕捉“未被看见的移动“。
粉末撒开的瞬间,她比划了个“安静“的手势,翻译器里传出机械音:“别说话。“
沈默屏住呼吸。
墙上的挂钟敲过十二下时,地面的粉末突然泛起涟漪。
一道足迹从书桌延伸到焚信铁盘,鞋印是母亲常穿的黑布鞋;另一道足迹反向折返,鞋底沾着未燃尽的纸灰。
“她不要回信。“小舟的手语打得很慢,翻译器终于跟上,“她要'还在写'这件事本身。
只要你不停,她就不死。“
晨光再次漫进书房时,林导的摄像机已经架好。
双机位对准书桌和焚信铁盘,镜头闪着冷硬的光。
沈默捏着最后一张草稿纸,笔杆在掌心沁出薄汗。
他想起母亲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别烧信“;想起解剖显微镜下,灰烬振动的频率与母亲心跳同频;想起昨夜草稿纸上突然出现的字迹——那是父亲的钢笔颜色。
“爸,我替妈烧了信。“他提笔时,笔尖在纸上顿了顿,“她说,她不等了。“
火焰舔过纸页的瞬间,他没移开视线。
火星噼啪作响,像极了母亲生前织毛衣时,毛线针相碰的声音。“我不写回信了。“他对着火焰轻声说,“但我知道,你听见了。“
监测仪的警报声在凌晨三点响起。
沈默盯着脑电波图上那道1.3秒的平直波——那是他有记忆以来,第一次大脑完全空白。
次日清晨,日记本的空白页上躺着一行字:“这次,我没写。“字迹是他的,却在“没“字的钩笔处,多出母亲惯有的圆润。
沈默合上本子时,指腹擦过纸页,像在触碰某种终于消散的温度。
“把退信封寄到我爸坟前。“他给林导打电话时,窗外的阳光正漫过书桌,“收件人写'已读不回'。“
那只空信封静静躺在原处,封口微微张开,像一张终于闭上的嘴。
沈默望着它,突然想起母亲护理记录里最后一条:“患者今日未提及'老沈',握着空信封笑了笑,说'他收到了'。“
他伸手拿起信封。
纸质还带着母亲当年摩挲的温度,封口处的浆糊痕迹已经脆裂。
解剖室的玻璃盒在抽屉里等着,盒盖上贴着空白的标签纸——等会儿,他会用最工整的正楷写上“已处理“。
但此刻,他只是握着信封,在晨光里坐了很久。
直到楼下传来邮差的车铃声,才惊觉自己竟哼起了父亲生前最爱的《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