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哲听到声音,赶紧凑过来看:“是阿豆!他真的学会用手机发消息了!”两人立刻回复,对着手机轻声说:“阿豆,我们收到你的消息啦!你真棒,要继续好好学知识,我们明年月圆之夜就回去看你,给你带现代的科普书!”
消息发出去后,虽然没有立刻收到回复,但小夏和阿哲知道,李大人会把语音读给阿豆听。林薇听到动静,也凑过来看照片,笑着说:“我要把阿豆举着乘法表的样子画下来,加到‘穿越乎’的特辑里,让读者看看咱们教出来的‘小先生’。”
苏晴则拿出画笔,在纸上画了个捧着科普书的阿豆,旁边写着“明年见”。赵磊则对着照片里的玉米穗,查起了现代玉米种植技术:“明年回去,咱们给王伯带点高产玉米种子,再教他用现代肥料,保证玉米收成再翻一倍!”
陈默把阿豆的语音和照片保存好,放在“大夏国特辑”的置顶位置,配文:“这是来自大夏国的回信——有些约定,不管隔着多少时空,都会被好好守护”。很快,读者的留言又挤满了评论区:“阿豆太可爱了!明年一定要去看他”“求带高产玉米种子,让大夏国的百姓再也不饿肚子”。
(三)月圆倒计时:一场“双向奔赴”的跨时空准备
日子一天天过去,距离明年的月圆之夜越来越近。“穿越乎”的“大夏国特辑”已经更新到第十期,里面有苏晴画的“阿豆学算术图”、赵磊整理的“蒸汽船改进方案”、林薇编写的“新版健康手札”,还有读者寄来的种子、书籍和信件,都被一一整理打包,放在办公室的储物间里。
小夏和阿哲利用业余时间,跟着赵磊学蒸汽船推进器改进技术,跟着林薇学新的防疫方法——林薇特意查了“大夏国可能出现的春季传染病”,整理出“春季薄荷防疫汤”“野菜辨别手册”,说要教给灾区的百姓。
苏晴则画了“现代农具使用图”,里面有耕地用的小型犁、灌溉用的水管,还配了简单的文字说明:“教王伯他们用这些农具,种玉米会更省力”。陈默则联系了现代的农业专家,要了一份“玉米高产种植指南”,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准备带回大夏国。
某天晚上,五人坐在办公室里,围着堆满物资的桌子——高产玉米种子、儿童科普书、现代农具图纸、新版《健康手札》、读者的信件和礼物。赵磊掏出计算器,算着物资的重量:“种子十斤、书籍二十斤、图纸五斤,刚好能装两个背包,不会太重。”
林薇把“春季薄荷防疫汤”的配方贴在《健康手札》里:“明年春天容易有流感,教百姓提前煮防疫汤,能少生病。”苏晴则把“现代农具使用图”折好,放进麻布包里:“王伯看到这些图,肯定高兴得睡不着觉。”
小夏和阿哲看着眼前的物资,突然想起在大夏国的暖阁里,烤玉米的甜香、灯塔的暖光,还有阿豆举着乘法表的笑脸。“明年回去,咱们要帮学堂盖新教室,帮码头修更多的蒸汽船,帮玉米田种满高产玉米。”阿哲笑着说,眼里满是期待。
陈默看着大家,拿起桌上的《四人行》番外,轻声说:“咱们的故事,从来不是‘去一次就够了’。就像大夏国的玉米,今年收了,明年还会再种;灯塔的光,今天亮了,明天还会再亮。只要咱们记得那个月圆之夜的约定,跨时空的联结就永远不会断。”
窗外的月亮慢慢升起来,银色的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堆满物资的桌子上,像在为这场“双向奔赴”的约定,镀上一层温暖的光。五人相视一笑,手里的物资还带着现代的温度,心里却装着对大夏国的牵挂——他们知道,明年的月圆之夜,玉米田的风会再次吹起,灯塔的光会再次亮起,而他们,会带着满满的心意,回到那个曾一起守护过的时空,续写新的温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