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穿越乎”特辑上线:一场跨越屏幕的“心意传递”
小夏和阿哲回来后的第三天,“穿越乎”平台的“大夏国特辑”正式上线。陈默牵头整理了所有素材——蒸汽船试航的视频、学堂孩子们读书的照片、百姓手写的课本页面、灯塔刻痕的特写,甚至还有张叔腌咸菜的陶瓮、阿豆画的笑脸布偶,都被拍成高清图片,配上细腻的文字解说。
首页banner用的是小夏在玉米田拍下的月圆夜照片:银色月光洒在金黄的玉米穗上,暖阁的灯光在远处闪烁,灯塔的光像一条细线,连接着天地。标题格外醒目——“大夏国:一群人用现代善意,种出的温暖故事”。
特辑上线两小时,点击量就突破了十万。后台留言区挤满了读者的评论:“原来真的有人在另一个时空帮百姓造蒸汽船、编课本!”“阿豆的乘法表和王伯的玉米画,看得我眼泪都出来了”“求更《健康手札》,想知道薄荷水怎么煮,以后家里人感冒也能试试”。
赵磊盯着后台数据,计算器按得飞快:“按这个热度,下周就能上推荐榜!咱们再开个‘大夏国问答区’,让读者提问,小夏和阿哲来回答,互动性更强。”说着,他把一条读者留言推到众人面前:“你看这个读者问‘蒸汽船的推进器还能怎么改进’,阿哲你正好能跟他聊聊老周的想法。”
阿哲立刻坐在电脑前回复:“老周说想在推进器上加叶片,我们回来前已经画了草图,等整理好就发上来,大家一起讨论改进方案!”小夏则对着一条“想知道《健康手札》里的玉米护理法”的留言,详细写下石灰水调配比例和喷洒时间,还附上王伯教的“玉米穗选种技巧”。
林薇忙着给《健康手札》排版,特意在扉页加了一行字:“这本手札里的每一个方法,都藏着大夏国百姓的感谢与期待”。苏晴则把“蒸汽船运粮图”“学堂晨读图”做成了动态插图,读者点开特辑,就能看到画面里的船缓缓移动、孩子们举着课本朗读,像在看一场微型动画。
办公室里,打印机“滋滋”地打印着读者寄来的信——有人寄了现代的玉米种子,说“希望明年带回大夏国,让那里的玉米长得更壮”;有人寄了儿童科普书,说“给阿豆和学堂的孩子们带过去,让他们看看现代的世界”;还有人画了自己家乡的风景,说“要是有机会,也想让大夏国的百姓看看现代的样子”。
陈默把这些包裹整理好,放在一个贴满“大夏国”标签的箱子里:“这些都是读者的心意,明年月圆之夜,咱们一起带回去。”
(二)阿豆的“跨时空来信”与未赴的约定
距离小夏和阿哲回来一个月后,某天早上,小夏刚打开手机,就看到后台弹出一条奇怪的消息——没有发信人,只有一张模糊的照片和一段语音,语音里是个稚嫩的声音,带着点怯生生的语气:“小夏姐姐、阿哲哥哥,我是阿豆……李大人说,对着玉米田说话,你们在现代就能听到……”
小夏的心猛地一跳,赶紧点开照片——照片是用她留在大夏国的旧手机拍的(临走前她把手机留给了李大人,说有急事能联系),画面里,阿豆举着一张写满数字的纸,纸旁边摆着一碗煮好的薄荷水,背景是学堂的教室,墙上还贴着蒸汽船的照片。
语音还在继续:“我现在会背乘法表了,李大人说我算的柴火数从来没错过!王伯的玉米收了好多,他留了最大的玉米穗,说等你们回来给你们吃。老周的蒸汽船开到安南了,带回来好多丝绸,他说下次要开去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