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的许知青!有你的挂号信!”
一大早,管库房的王丽坤王大婶一嗓子穿透了整个招待所。
惊的许成军心里“咯噔”一声。
生怕王大妈再来一嗓子的许知青,着急忙慌的应了一声“来了”。
顺手抄起了这两日他和钱明住宿该交的粮票和现金。
晨光从招待所大堂的木窗斜切进来,照在王大婶手里的牛皮纸信封上,右上角“合肥晚报社”的红印在光里泛着亮。
-----------------
1960-1980年代的“工农兵招待所”作为计划经济时期的国营住宿机构,其管理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接待公出人员,住宿需交粮票现金,需要单位介绍信,不过在1979年这个节骨点上,政策稍有松动。
不过,王大婶在当年的合肥也着实算是体面工作。
-----------------
“看这封皮,怕不是汇款单?”
王大婶眯着眼笑,指节在信封上敲了敲。
“前儿个省报的小马还跟我念叨,说你那篇写瓜子摊的稿子要见报,果然来钱了吧?”
“还是我有眼光,一早就看出你这大作家不一般哩!”
许成军心里翻了个白眼,刚来的时候看着他是许家屯的。
那股子城里人的优越感藏不住的明显。
他不动声色的接过信封时,指尖触到里面硬挺的纸片。
这是他穿越到1979年,收到的第一笔稿费。
“王婶,借您的剪刀使使。”他指尖捏着信封边角,竟一时撕不开。
“瞧你急的。”王大婶从柜台底下摸出把锈迹斑斑的剪刀,“我当知青那阵子,收到家里寄的粮票都没你这架势。”
剪刀划过信封的“刺啦”声里,一张绿色的汇款单滑了出来,还带着半张《合肥晚报》的样报,正是《秤星照春风》刊登的那版,标题“秤星照春风”五个字用了加粗的楷体,在糙纸上格外扎眼。
汇款单上的数字让他愣了愣:“拾元贰角整”。
旁边用小字标着“稿件《秤星照春风》稿酬,千字肆元”。
他这篇《称星》总共2830个字,千字四元,刚好得十一元三毛钱。
“这稿酬可不高啊!《安徽文学》还给你千字6元呢!”钱明循声看着稿费单。
“性质不一样!”许成军头也不抬的解释,“省级文学期刊发表长文,支付标准高;市级报纸短篇稿件,支付标准相对低。”
其实这一时期的《合肥晚报》稿酬标准普遍是新人千字两元,有点名气的千字三元,许成军的千字四元已经是看在了《时间》和未发表的《谷仓》的面子上给的顶格。
而《合肥晚报》与《安徽文学》的稿酬差异,本质上是计划经济时代资源分配模式在文化领域的缩影。
省级文学期刊凭借政策优势、资金保障和精英定位,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文化复兴的受益者;而地方报纸因财政受限、功能定位模糊,难以突破稿酬的“低水平均衡”。
“不少了!”
这一会正是早上大家起来办事的时间,不知不觉身边围了一群人。
“俺跑一趟上海倒卖的确良,风里来雨里去,也就赚这么多。你这趴在桌上写写画画就来钱,比俺们体面多了!”
来合肥倒腾衬衫的小哥有点羡慕。
“这能比嘛!许同志可是大作家哩,人日都说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