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小说网 > 穿越历史 > 隋唐王朝 > 19 安史之乱

19 安史之乱(1 / 2)

却说奚族这个民族虽然极少被提到,但是在唐朝时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天宝初年,当时的奚族首领李延宠迫于大唐的实力归顺,唐玄宗封他为怀信王。

为了进一步控制李延宠和他背后的奚族,唐玄宗准备将一位公主嫁给他。唐玄宗舍不得自己的女儿,于是想起了自己的堂妹长宁公主。

长宁公主是唐中宗的女儿,驸马是杨慎交。当时韦后祸乱,韦后和安乐公主被杀,长宁公主被逐出京城,唐玄宗本来想不起来这个堂妹。因为她正好有个豆蔻年华的女儿。唐玄宗便将她册封为宜芳公主,并赋予了她和亲的使命。

宜芳公主并不想去和亲,可是她无从选择。当和亲队伍行至虚池驿时,宜芳公主悲伤难抑,于是在驿馆的墙上题下一首诗,诗中写道:“妾心何所断,他日望长安。”其别愁可见一斑。

宜芳公主没有想到,远离故土并不是她最凄惨的结局,前方的路比她想象的还要艰辛。

当时镇守边关的安禄山为了邀功,硬是不顾公主和亲的大局,不断出兵攻打奚族,准备一举将这个奚族打趴下,或者灭亡。

李延宠并不是真心归附大唐,他早有反叛之心,于是联络周边的少数民族,共同起兵反叛大唐,为了表明跟大唐死磕到底的决心,他将前来和亲的宜芳公主当场斩杀祭旗,

可怜宜芳公主未进洞房,人头却成了李延宠祭旗的工具。

宜芳公主是唐中宗的外孙女,唐玄宗连儿子都杀,自然不会把堂妹的女儿放在心上。

却说杨国忠生性风流,后来身居宰相之位,可他却娶了一个青楼女子。不过唐朝风气比较开放,这点倒也不算什么。有一次唐玄宗派杨国忠外出公干,古代交通不便,此去花费的时间较长。

杨国忠临行前,警告妻子要恪守妇道,不得与人私通,在得到妻子的保证后,杨国忠放心地去办事情。此去一来一回就是一年多的时间,等到杨国忠回家的时候,妻子居然怀孕了,肚子也很明显地凸起来了。

杨国忠顿时大怒,教训了妻子一番,还逼问奸夫是谁。妻子说没有什么奸夫,只是杨国忠走后日夜思念,每日晚上都能在梦中相会,因而才会怀孕。

这句话放到现在来看,简直就是忽悠傻子,可是杨国忠居然相信。杨国忠不仅赏赐了妻子,还在朝堂中炫耀此事,群官表面上只能附和,谁让人家是宰相呢,不过私下里难免嘲笑。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兼左右相,独掌朝权擅作威福,内外各官莫不震慑,惟有安禄山不肯服气。他因为李林甫狡猾胜过自己,所以心怀畏忌;而杨国忠是平日所狎,现在虽然专权用事,安禄山却全不在意。

听说杨国忠为相,各藩镇都遣人往贺,安禄山独不贺。杨国忠大怒,密奏玄宗道:“安禄山本系番人,今雄据三大镇殊非所宜,当有以防之。”实事求是地说,那时候的安禄山或许居功自傲,但未必有谋反之心,而且杨国忠根本就没有找到安禄山谋反的证据;因此唐玄宗听后只当是“将相不和”,不予理睬。

杨国忠一计不成再生一计。他对唐玄宗说:“你招安禄山进京,他一定不敢来。”唐玄宗便听从杨国忠的建议,召安禄山入朝进行试探。

由于事先得到杨贵妃的通风报信(奇怪,杨贵妃为何不帮助族兄,而帮助养子?)安禄山即日骑马入朝面圣。玄宗大喜道:“人说你未必来,朕独信你肯定来,今果然。”安禄山涕泣道:“臣本番人,蒙陛下宠擢至此,粉身莫报。杨国忠想要把我害死,为臣的死期快到了。”玄宗抚慰道:“朕自知,汝无虑也。”是夜留宿内殿。

安禄山次日入见杨妃,杨妃赐宴深叙。安禄山道:“儿非不恋母,但势不可久留,明日便须辞行。”杨妃道:“我也不敢留你,明日辞朝后速走勿迟。”安禄山点头会意。次日奏称边镇重任,不敢旷职,告辞回镇。玄宗允奏,亲解御衣赐之。禄山涕泣拜受,即日出京,不日到镇。

从此唐玄宗对安禄山深信不疑,凡是有说安禄山谋反的人,唐玄宗就命人将他缚送范阳,听其究治。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向唐玄宗奏报安禄山谋反了。

不过安禄山与杨国忠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安禄山后来起兵反唐时,就打着讨伐杨国忠的旗号,以此为自己的反叛行为争取一点正当性。

这年六月,安禄山之子安庆宗要在长安迎娶宗室女荣义郡主,唐玄宗亲自下诏要安禄山进京观礼,安禄山却称病未往。

仅仅过了一个月,安禄山请求由22名蕃将率领6900名士兵到长安献马3000匹,一下子就派了近7000人进京,这显然不是一般的进献。

史书认为,安禄山“欲袭长安”。

这一次,唐玄宗终于有所警觉,他派宦官冯神威携手诏到范阳,向安禄山发出最后的邀请。唐玄宗在诏书中说:“朕为卿在华清宫新作了一处温泉浴池。”

此时,阴谋已经暴露在阳光下,安禄山以睥睨之态坐着,不愿挪动肥硕的身躯,只是轻描淡写问了一声:“圣人安稳。”紧接着,他冷冷地说道:“马不献亦可,十月灼热诣京师。”

冯神威还来不及说话,就被人拖了下去,数日后遣返长安。回到京城后,他哭哭啼啼地对玄宗说:“我差点儿就无法回来见陛下了。”

在得知事情的真相后,唐玄宗紧急处置了在京的安禄山一党,但为时已晚。

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

当时奏事官正好从长安回到范阳,于是安禄山伪造了一份唐玄宗的诏书,拿给手下的将领看,并对他们说:“皇上颁布密旨,让我入朝讨伐杨国忠,各位将领需要听从我的调遣。”众将士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惊讶,但是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反对。

当时中原地区一直处于太平盛世,很久没有经历过战争了,当听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后,很多官吏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弃城逃命。叛军非常顺利地前进,只用了三十五天时间便进入河南境内,并很快攻占洛阳,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

安史之乱爆发后,正巧名将封常清入朝拜见皇帝。皇帝问他:“安禄山反叛,谁可以征讨?”

封常清主动请缨,表示将赶赴洛阳,招募骁勇之兵,拿下安禄山的人头。玄宗大悦,遂以封常清为范阳节度使,募兵东讨。

同时,玄宗任命另一位名将高仙芝为元帅,边令诚为监军,继封常清之后出潼关讨贼。

多年以前,高仙芝还是一位没什么名气的将领,封常清是他的部下,边令诚是他的监军。三人在西域相识,共同经历了一次长途奔袭的战役。那场战役之后,高仙芝取得大胜,名扬天下;封常清辅弼主将,多有战功;边令诚向皇帝宣扬战果,使高仙芝升任节度使。安史之乱爆发后,三人再度相逢,可是一切都变了。

封常清在洛阳招募的都是些市井之徒,根本无法抵抗安禄山的“渔阳突骑之师”。数败之后,他西奔至陕郡,路遇高仙芝。他知道自己轻敌,才会遭致大败,于是告诉高仙芝战况,劝说其退守潼关。

高仙芝、封常清到达潼关之后,玄宗因封常清战败,削其官爵,让他以平民身份在军中效力。高仙芝不愿埋没其才华,不惜违抗君命,让封常清穿着黑衣,巡视军队。

封常清虽被撤职,依然向皇帝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一个面圣的机会,进献讨贼之策。但他派遣的使者从来没有得到皇帝的接见。虽然长安近在眼前,封常清却发现他离皇帝隔了十万八千里。

同样产生这种感觉的,还有高仙芝。当时,得宠于天子的边令诚变得飞扬跋扈,对军务指手画脚。高仙芝治军严格,自然不可能容忍这种行为。他在西域大小战役,从来都是专断独行,怎么到了关中,就感觉处处掣肘。他不相信,一个数次立过大功的将军,还会比不过一个小小的监军吗?

但在玄宗心里,将军还真比不过宦官。创造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很早就开始宠幸内臣,委国务于宰相。边令诚借皇帝之威,越发骄纵,想要夺取军权,主帅不听话,他就进构谗言,歪曲事实,将个人喜恶夹杂其中,最终激怒玄宗要拿高、封二人开刀。

其实,从高仙芝、封常清踏入京城那一刻起,他们就进入了一个由皇帝、宰相、宦官、群臣之间互相牵扯的关系网。在西域,很容易就可以分清敌人,只要有能力就能崭露头角;而在长安,处处都是朋友,处处也都是敌人,必须得隐藏自己的锋芒。

退守潼关虽暂时无法消灭叛军,但至少保障了唐朝的一息尚存。可在皇帝看来,退守就是失败,失败就要有人担责。

最新小说: 隋唐王朝 崇祯的奋斗! 大明:我鄢懋卿真的冒青烟 三国:我刘谌,三十天拯救炎汉 穿越侯府世子,我找长公主借功德 回到清朝做买办 大梁边卒:娶妻越多我越强 儒道至圣:从替考书童到万国帝师 游子的漂泊岁月 疯批帝王:小乖不怕,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