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小说网 > 穿越历史 > 隋唐王朝 > 9 唐朝的公主

9 唐朝的公主(1 / 2)

却说高阳公主嫁给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后,十分嫉妒他的兄弟房遗直,房玄龄死后,公主就唆使房遗爱在太宗面前诬陷房遗直。太宗知道真相后把高阳公主痛骂了一顿,公主从此十分痛恨太宗。

有一次房遗爱带着公主去打猎,到一座寺院休息。寺中有个僧人叫辩机,他本来是唐僧玄奘的徒弟,虽然长得象玄奘一样英俊,可是却没有唐僧的定力。

高阳一见辩机,就爱上了他。

面对高阳的爱,辩机十分矛盾。她爱他,他也爱她,可他的心里还有佛,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可是每次高阳都会含着眼泪,直视他的眼睛,对他说:“抱抱我,我的佛”、“亲亲我,我的佛”。

她还说:“我知道,在你心里最软弱最迷乱的,就是那最坚决最刚强的。”

辩机请公主在寺里留宿。公主舍身布施,辩机也就笑纳,与她结成了欢喜缘。公主怕房遗爱生气,另外找了两位美女陪他。房遗爱得了二妾,左抱右拥其乐陶陶,还管什么公主?舍一得二,原是便宜。公主公然与辩机出入,就好象夫妻一般,房遗爱不但不恼不闹,还一直帮着掩盖,甚至“拉皮条”把辩机接到府中,为他和自己的老婆约会站岗放哨,真是“度量大如海”。公主便经常在父皇面前说房遗爱的好话。在外人看来,两人相处得很恩爱、很和谐。

公主赐辩机金宝神枕。辩机神魂颠倒不知珍藏,竟被窃去;后来窃贼被抓获,搜出金宝神枕。问官讯鞫窃贼,供称由辩机处窃来。传问辩机,辩机无从抵赖,实言是公主所赐。唐太宗自觉怀惭,下令将辩机腰斩,公主身边的十多个奴婢也被处死。按理孙悟空也是唐僧的徒弟,而且神通广大,不知道怎么不来救他?

辩机死后,他的所有遗物都被玄奘收藏于大慈恩寺特辟的僧房中,以便他的灵魂可以继续参予译经工作。同门为僧的和尚们说,月明星稀的晚上,常常会听到辩机的哭声。不知道他是在叹悔自己与高阳旷世绝伦的恋情,还是在抱憾未完待译的经书?

辩机和高阳之间的爱,其实不仅是男女之情,还有知己、同类的惺惺相惜。事实上,他们也确实是同类——辩机与高阳一样,都是玄武门之变留下的“孽种”。

原来辩机的父亲,就是当年玄武门的守将。李世民获胜后,辩机家被满门抄斩,只有他逃了出来,跑到皇家寺庙,拜玄奘为师。李世民不顾高阳的哭闹,坚持腰斩辩机,是因为他生来就带了“原罪”,与跟高阳偷情无关。而高阳的一生,就这么永远被皇家身份束缚,永远求而不得......

辩机死后,高阳公主伤心欲绝,她对家人说:“辩机是我的骄傲,房遗爱才是我的耻辱。”高阳不愧是唐朝公主,出轨也出得光明正大。

太宗去世的时候,高阳公主虽然也参加了葬礼,但她一点儿悲伤的表情都没有。

太宗死后,高阳公主更加放纵,她公开收纳三个僧人为面首,其他男人也借着谈仙说鬼的名义出入公主府邸,公主来者不拒,就连治病的医生也不放过,荒唐事传得人尽皆知。公主怕东窗事发惹祸,于是唆使房遗爱勾结薛万彻、柴令武等人,打算废去高宗,立荆王李元景为帝,李元景当然愿意。房遗直担心自己受牵连,暗中向长孙无忌告密。长孙无忌告诉高宗,高宗就命他审理此案。长孙无忌随即把房遗爱押入大牢。一上刑具,房遗爱就把高阳公主、薛万彻、柴令武等人供了出来。长孙无忌冷笑道:“我想与你同谋的人恐怕不止这些人吧?”房遗爱说“没有了。”长孙无忌道:“荆王李元景地位低微都想当皇帝,难道吴王李恪就没有参加吗?我劝你老实招供,如果有人主使,你可以减轻罪行,何必跟着别人去死呢!”房遗爱为了免除死罪,因此随口承认吴王李恪也参与了谋反。吴王李恪文武双全威望很高,高宗封他为司空,兼任梁州都督。长孙无忌担心李恪得势,于是借刀杀人置他于死地。长孙无忌有了房遗爱的供词,立即将李恪打入大牢。长孙无忌向高宗呈上卷宗,按照大唐的法律,李元景、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李恪等人当斩;高阳公主、巴陵公主也应该赐死。高宗看了卷宗后对大臣们说:“这些人虽然罪该万死,但他们都是我的亲人,可不可以免除他们的死罪呢?”兵部侍郎崔敦礼抗议道:“陛下虽然仁慈,但这毕竟是谋反罪,如果不杀他们,今后如何立法呢?”高宗只好同意处死他们。李恪临死前大声喊道:“长孙无忌丧心病狂陷害忠良!如果李氏祖宗有灵,一定会灭你九族的!”

长孙无忌不肯罢休,又把江夏王李道宗、宇文节等人牵扯进来发配边关。房遗直因为没有参与,所以免了死罪,被贬为铜陵尉。

麟德年间,窦德玄做正卿,他为人善良,乐于助人。有次奉使命去扬州,渡淮河的时候,渡船离开河岸已经几十步了,窦德玄无意中回头,发现岸上还有一个人。那人面容憔悴,手里举着一块小手帕。窦德玄自忖道:“太阳就要落山了,今天再也没有船摆渡了!”便下令船家回船,载那人一起过河。船行至中游,窦德玄发觉那人十分饥饿,又把饭送给他吃。

窦德玄过了河后便下船,想不到那人也跟着他向前走,一直走了几里路。

窦德玄就问他:“你现在打算到哪儿去?”那人道:“我是阎王殿前的鬼使,现在去扬州追赶窦大使。”窦德玄问:“大使叫什么名字?”鬼使道:“叫窦德玄。”窦德玄听了十分害怕,于是立即下马叩拜鬼使说:“我就是窦德玄!”鬼使道:“你能容我乘船,又赐给我食物。我便暂时放了你,不过你要尽快念诵佛经一千遍,我才可以救你。”

事过一月,窦德玄念诵佛经已经超过一千遍了,那个鬼使又来了。鬼使说:“经数已念足,我保你没有危难,但你现在必须跟我去见阎王。”窦德玄答应了。不一会儿他就断了气。

据说他死后跟着鬼使走进一个宫殿。鬼使说:“你先停一下,我先进去禀告大王!”鬼使就進去了。窦德玄在屏风后面听到阎王对鬼使说:“你和他做了手脚,该打三十棍!”鬼使不久退出来,袒露肉体给他看,窦德玄再三表示歉意。这时一个穿紫色官袍的人走下殿阶对他说:“我就是阎王,你念佛经,有很大的功德,现在不该到这里来,你先回去吧!”

窦德玄走出殿门时,那个鬼使又赶上来说:“当初我饥饿时,你送的食物我都没吃,另外还欠你船钱,现在都一并还给你吧。”窦德玄问鬼使自已将来做什么工作。鬼使说:“从现在起,你改做殿中监,接着做大司宪,接着任太子中允,接着任太常伯,接着做左丞相,到六十四岁时为止。鬼使说完就告辞了。

窦德玄向外走了几步,好像掉进了一个深坑,就这样又复活了。

却说和静县主(李元吉之女)的丈夫叫薛元超,因为好学又善于文辞,参与过《晋书》的修撰,所以结交了一帮文学朋友,免不了经常有诗词唱和之类的应酬,和静县主对此颇多怨言。

永徽五年(654年),薛元超出任饶州刺史,离开了京城,应酬更加多了,还与不少歌女保持着那种关系。和静县主不是吃素的,但她喜欢吃醋,毕竟她是李治的堂姐,就派人回京向皇帝告状。

不久李治下旨责问薛元超,为何让和静县主受委屈?薛元超回答说:陛下,这都是酒精闹的,臣现在已经戒酒了!把偷情的事情归罪于喝酒,这样的借口也很常见。

却说有一天李治心血来潮,问户部尚书高履行:去年全国增加了多少人口?

高履行回答说:去年的人口增长,同往年一样,还是15万户。

李治又问:那咱们国家现在有多少人口呢?

高履行道:380万户。

李治掐指一算:嗯,现在有380万户,贞观之治一共是23年,每年人口增长15万户,23年的增长人口数目就是360万户……不对啊。难道贞观之治开始的时候,人口总数不过20万户?

高履行道:差不多。

李治又问:那大隋开皇年间有多少人口呢?

高履行道:870万户。

李治大惊:那隋唐改朝换代时,把全国人口几乎杀光了吗?

高履行沉默不言。

李治寻思了半天又问:那隋朝开皇时,生产的粮食有多少呢?

高履行道:当时的粮食,足够870万户吃50年。

李治大惊道:原来贞观之治,就是带着隋朝几十分之一的人口,狂吃人家50年的粮食……

高履行心里话:这是你说的,我没有说。

关于这段对话,在《资治通鉴》中写得明明白白,即使我们把这段话打上八成的折扣,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隋唐之战,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恐怖到了极点——天底下的老百姓,几乎要被赶尽杀绝了,而大隋时代抓革命,促生产生产出来的粮食,却成了李世民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

退一万步说,就算贞观年间的人口并没有少到如此恐怖的程度,那也不到隋朝开皇年间的50%,这就意味着隋朝已经为唐朝准备了足足100年的粮食。

史家通过这段记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贞观之治”与李世民毫无关系,任何人当上皇帝,都会在如此稀少的人口基础之上,坐享“之治”带来的社会福利。

却说大唐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一路西行。

历史上,玄奘西行求法明显带有“偷渡”的性质。他“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到河西一带时,就被当地官员拦下,并迫令东归。但玄奘坚定不移,之后昼伏夜行,绕过了戒备森严的玉门关和五座烽火台,又在沙漠中陷入断粮绝水的危机,历经九死一生,才到达西域。

唐代西域佛教盛行,敦煌文书中就有玄奘所作的《题西天舍眼塔》、《题尼莲河七言》、《题半偈舍身山》等描绘唐初西域佛迹的诗歌。唐朝人真是把写诗的天赋点满了,玄奘在艰难的旅程中也不忘赋诗打卡。

高昌国国君麴[qū]文泰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得知高僧玄奘到来,激动不已,命人将他专程护送到了高昌城(今新疆吐鲁番),还盛情邀请玄奘留在高昌。玄奘不同意,执意西行。

麴文泰留不住玄奘,只好请他多住一个月讲经弘法,并和他结为兄弟。据史料记载,玄奘即将动身离开时,麴文泰依依不舍,剃度了几个小沙弥做他的侍从,还送玄奘黄金、绢、马匹等作为旅行经费,并给沿途的西域各国写了介绍信。

高昌王对玄奘这么仗义,后来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讲述西行之旅却是以离开高昌作为起点。这是因为,玄奘回到大唐时,高昌已经灭亡了,当年给他留下美好回忆的高昌国都,成了大唐西州的高昌县。

唐代的“西域”,广义上指的是敦煌以西、天山南北,乃至今中亚、西亚、北非、东欧等地区;狭义上则是指东起玉门关、阳关,西到波斯(今伊朗),北抵阿尔泰山,南至克什米尔的广大地区,有时特指今新疆及其周边地区。在古代,中、西亚的伊斯兰教徒曾将中国人称为“唐家子”,足见唐朝在西方的影响力。

早在汉代,张骞凿空西域,霍去病打通河西,汉武帝置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域三十六国就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交融,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汉民族血脉相连。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战乱不休,历代政权依旧与西域保持联系。

到了隋朝统一,中原王朝再度经营西域。隋炀帝曾亲自西巡河西,召集西域各国使臣,展示华服、车马,一显中原之繁荣,举办了一个盛况空前的隋朝版“万国博览会”,并于次年在伊吾(今新疆哈密)设郡,加强对西域的统治。隋末天下大乱,各国见老大哥要垮台了,赶紧趁机恢复故地,西域又成了一盘散沙。

至唐初,西域诸国林立,活跃于此的少数民族有羌、突厥、吐蕃、吐谷浑、回鹘、铁勒、葛逻禄、吐火罗等,他们或臣服于唐朝,或对唐朝阳奉阴违,甚至与唐朝为敌。他们体貌各异,习俗不同,如岑参在诗中所说的,“蕃书文字别,胡俗语音殊”。

唐朝对西域的统一过程,始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征伐高昌。当时的高昌王不是别人,正是玄奘的老朋友麴文泰。麴文泰在政治上可不如对宗教那么专一,史载,他经常扣留从西域前往中原的使者和商人。

唐太宗知道这小国不老实,就下诏要求麴文泰进京觐见。麴文泰不答应,还写了封信给李世民:“您是天上的老鹰,我就是蒿草间的公鸡您是堂上的猫,我就是穴中的鼠。咱们各得其所,你别来管我。”

唐太宗生气了,后果很严重,他以麴文泰“不轨”为由,派侯君集率领大军讨伐高昌。唐军才到城下,麴文泰就被吓死了。之后高昌被灭。

侯君集这一仗不仅打得漂亮,还为文艺爱好者唐太宗带回了高昌乐。唐初依照隋制,宫廷宴会原本演奏九部乐,其中不少为胡乐,伐高昌后,增为十部乐。高昌的特产葡萄酒也传到了长安,唐太宗将其赏赐给群臣,“京中始识其味”。从此,西域的葡萄酒在唐诗中焕发生机,成为诗人的心头好,如王翰所写的: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当然最重要的是,唐灭高昌后,唐太宗将其地盘划为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并在此设立了唐朝第一个驻守西域的行政机构——安西都护府,管理军政要务。

唐朝在西域实行与中原相同的州县制外,还实行羁縻州制度。羁縻府州与都护府并存,用于安置归降的少数民族部落,不改其当地旧俗,通过册封酋长“以夷治夷”,由其首领进行管理,可谓恩威并施。

到了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大唐的精兵强将先后击败了西突厥、焉耆与龟[qiū]兹[cí]等对手,之后将安西都护府的治所由西州移至龟兹(今新疆库车),设龟兹、疏勒(今新疆喀什)、焉耆(今新疆焉耆)、于阗(今新疆和田)四镇,史称“安西四镇”。其中,龟兹位于西域中心的十字路口,成为唐朝在西域最大的屯田基地,作为安西都护府的治所管理西域达百年之久。与此同时,唐朝的军防辐射到西域各地,遍布天山南北的军、镇、守捉等驻守在丝绸之路要道,默默地保卫着大唐的西北边疆。

胡人前往中原朝见、经商,汉人来到西域戍边、赴任,沿路密布的烽火台与驿站成为诗人对西域的最初印象,一如岑参在诗中说:“曾到交河城,风土断人肠。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

丝绸古道的声声驼铃,成为西域安定和平的象征,一如张籍在诗中说:“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最新小说: 大饥荒:从进山打猎开始逐鹿天下! 小寡妇与糙汉 隋唐王朝 崇祯的奋斗! 大明:我鄢懋卿真的冒青烟 三国:我刘谌,三十天拯救炎汉 穿越侯府世子,我找长公主借功德 回到清朝做买办 大梁边卒:娶妻越多我越强 儒道至圣:从替考书童到万国帝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