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一旁的李德忠最终还是忍不住问出了口。秦羽叹了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德忠,若我不亲自走一遭,怎知百姓的苦与冤?若每个衙门都如昨日那般,哪里还有公平可言?”李德忠肃然点头。“陛下明察秋毫,实为大秦之福。”片刻寂静之后,秦羽又道。“去,召见宣怀。”不久后,宣怀——大秦内府司首席。进入御书房,面色恭敬,双手抱拳。“陛下召见,不知有何吩咐?”宣怀问道。秦羽目光深沉,缓缓说道。“昨夜朕在府衙之中,亲身见证了一场冤案。若非朕亲自干预,那无辜之人恐将受尽折磨。你可知这意味着什么?”宣怀微微一愣,垂首答道。“臣知,但不知其中缘由,恳请陛下明示。”秦羽神情严肃。“意味着我大秦之法,正在被一群不负责任之人滥用。朕需要你,率中军,彻查京城附近所有可能存在的冤假错案。”“若有查实的,立即予以纠正。”宣怀脸色一变,重重点头,道。“臣遵命,此事定不敢懈怠。”“去吧。”秦羽挥手,示意他离开,自顾自继续思索。随后数日,京城内风声鹤唳。大秦内府司的官员们纷纷接到命令,不分昼夜地开始了冤假错案的调查。在百姓眼中,这一切变化急转而起,异常迅速。某日夜晚,秦羽正独自在书房批阅奏折,一个轻微的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路。“进来。”秦羽放下笔。李德忠推开门,神色凝重地汇报道。“陛下,宣怀已查明数件冤案,目前所有证据确凿,请陛下定夺。”秦羽点点头。“带进来。”宣怀很快带着几卷厚厚的文书来到了御书房,他神情郑重,对秦羽抱拳道。“陛下,这是查明的几起冤假错案,请陛下过目定夺。”秦羽接过文书,一一翻阅起来。每一桩案件的卷宗里,细致地记录着原告、被告、证据和整个调查过程,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冷酷的现实。他的手指缓缓滑过这些令人心寒的内容,心情沉重。“他们都是无辜的,这些才是真正的罪人。”秦羽沉声道。宣怀深吸一口气,低声附和。“陛下所言极是。这些案件大多因权贵之手,或是官员的贪墨而起,实在令人心寒。”秦羽的眼中闪过一丝怒火。“如此贪赃枉法之徒,绝不可轻饶。传令,将这些案犯全部缉拿归案,严惩不贷。”“臣明白。”宣怀领命,躬身退下。夜色渐深,秦羽心绪难平。他走到窗前,望向夜空中稀疏的星光,思绪万千。“陛下,不如稍事休息吧。”李德忠轻声建议。秦羽缓缓摇头。“这大秦江山,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朕。朕若一息松懈,便不知会有多少百姓受苦。”李德忠心中一震,愈发钦佩。“陛下辛苦了。”次日,秦羽召集了一众大臣。 在朝堂上亲自宣布了这些冤假错案的查明结果及相关处理决定。“众爱卿,此等冤假错案,朕绝不姑息。此次牵涉的贪官污吏,皆须严惩。”秦羽的语气冰冷而坚定。满朝文武齐声应诺。“陛下英明。”朝堂上,某位资深老臣忍不住上前一步,诚恳道。“陛下,若非陛下亲自走访民间,这些冤假错案恐怕至今仍蒙尘。”“这也提醒吾等,需时刻警醒,勿让大秦法度成空谈。”秦羽微微点头。“正是此理。朕亦望众爱卿,能以此为鉴,恪尽职守,体恤民情。”话音落下,群臣恭敬回应,朝堂上气氛严肃而肃穆。会议结束后,秦羽独自一人走进御花园,漫步在花间小径。他思索着未来的路。即便已调查出不少冤案,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防止类似情况再度发生。这一问题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心头。“陛下,日暮将临,该用膳了。”李德忠远远走来,轻声提醒。秦羽点了点头,随李德忠一道走向御膳房。途中,他突然问。“德忠,你说朕的这些举措,可够了吗?”李德忠一愣,忙答道。“陛下之举,必然会带来深远影响。只是法度之事,尚需长久之策。”秦羽沉吟片刻,微微颔首。“是啊,长久之策…这是朕接下来要考量之事。”走到御膳厅,宫女们已经将一桌丰盛的御膳摆好。秦羽虽然腹中饥饿,但思绪却依旧缠绕在他心头。“陛下,请用膳。”李德忠小心翼翼地说道。秦羽勉强点头,坐下开始进食。他心中明白,治理一个国家不仅仅需要正直与决心,更需要系统化的政策和严明的法制。他用筷子夹着菜肴,心中逐渐形成了新的策略蓝图。待晚膳毕后,秦羽再次回到书房,他提笔写下了一道新的旨意。旨在彻底改革司法制度,确保即使没有帝王亲自走访,百姓的冤屈也能得到公正处理。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但也是一个必要的开端。“李德忠,明早传令下去,传朕的旨意。”秦羽将写好的奏折递给他。李德忠接过奏折,心中感佩不已。“臣遵命。”窗外夜风轻拂,秦羽望着书房中的灯火,心中仿佛也燃起了一盏明灯。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秦羽已然起床。晨曦柔和地洒在他坚毅的面庞上,透出一股威严与冷静。他穿上王袍,准备前往学堂视察。秦羽走出寝殿,便听到不远处传来学堂中孩子们琅琅的书声。他停下脚步,微微一笑。记起自已小时候也是这样,每日晨读直到天光大亮。他加快步伐,朝学堂方向走去。学堂的院子里,一群稚子正在朗读经典,声音和谐齐整。秦羽的到来,令孩子们一阵惊呼。纷纷停下朗诵,目光惊奇地看向这位大秦的统治者。学堂夫子连忙上前,拱手行礼。“陛下大驾光临,学生们有失远迎,还请陛下恕罪。”夫子谦逊地说道。秦羽微微一笑,摆了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