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着,崔姝从厨房出来,手里拿着刚烤好的核桃酥:“我听你们说小锦的信,特意烤了她爱吃的核桃酥,等下次寄东西的时候一起寄过去。”
她把核桃酥放进保鲜盒,又想起什么,转身去储物间拿了个小陶罐:“这里面是我泡的梅子酒,给小锦带去,天冷的时候能暖暖身子,不过得跟她说,少喝点。”
没过两天,简一一的电话打了过来。
她的声音里满是兴奋:“苏叔叔,学校要办校园文化节,想邀请您来做讲座,同学们都知道您是大梧桐树,都盼着听您讲创作故事呢!”
苏木愣了愣,下意识想拒绝。
他一直没对外公开“大梧桐树”的身份,怕露马甲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徐佳莹在旁边听见了,拍了拍他的胳膊:“去吧,你不是总说,好故事要跟人分享吗?小锦和一一也在,正好让她们听听你是怎么写故事的。”
苏木看着徐佳莹期待的眼神,又想起苏锦信里说“同学们都很喜欢您的书”,终于点了点头:“好,我去。”
挂了电话,苏木就开始准备讲座的内容。
他翻出自己早年的创作笔记,里面记着写每本书时的灵感来源。
有在江城街头看到的流浪猫,有萍乡老家院子里的老槐树,还有徐佳莹坐在灯下看剧本的样子。
“这些都是最真实的生活,”苏木对徐佳莹说,“我想跟同学们聊聊,怎么从日常里找创作的灵感。”
讲座定在周六下午,苏木特意提前一天去了京大。
苏锦和陈欣欣早就在校门口等着了,看见他下车,立刻跑过来:“爸!你终于来了!”
苏锦拉着他的手,往校园里走,一边走一边介绍:“我们园艺社的腊梅苗已经发芽了,教授说长得特别好,周末我带您去看看。”
陈欣欣在旁边补充:“还有文化节的展厅,我们班出的展板就是关于您的书,上面还贴了您的手稿照片。”
京大的礼堂里坐满了人,连过道上都站着学生。
苏木刚走进礼堂,就听见热烈的掌声,简一一站在台上,笑着介绍:“这位就是我们今天的嘉宾,著名作家大梧桐树,也是我的长辈,苏木先生!”
台下立刻响起欢呼声,苏锦和陈欣欣坐在第一排,举着写有“苏老师加油”的牌子,格外显眼。
讲座开始后,苏木没有讲复杂的创作理论,而是拿出苏锦的养花日记:“我女儿的日记里,会记今天给腊梅浇了多少水,猫窝换了新垫子,甚至会记路边的小狗摇了几次尾巴。这些看似小众的日常,其实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也是我创作的灵感来源。”
他翻出自己写的《巷尾旧事》手稿,指着里面的一段剧情:“比如这段主角喂流浪猫的情节,就是我当年在江城看到一只橘猫蹲在便利店门口,店主每天都会给它留一根火腿肠,我把这个细节写进书里,没想到成了读者最喜欢的片段。”
提问环节,有个戴眼镜的女生站起来问:“苏老师,您为什么总写小众题材的故事,不写更热门的玄幻或者言情呢?”
苏木笑着说:“热门题材就像商场里的流行款,好看却容易过时,而小众题材就像老家里的旧家具,虽然不显眼,却藏着很多人的回忆。我想写的,就是能让人记住的故事,哪怕只有少数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