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的路上,虎子坐在车里,很快就睡着了,手里还攥着画本。
陶莹看着儿子的睡颜,笑着说:“这孩子,今天玩累了。”
徐佳怡则拿出手机,翻看着下午拍的照片:“我得把这些照片发给陶哲明,让他也看看苏州的美景。”
车子驶离苏州时,夜色已经降临。
路边的灯笼亮了起来,倒映在河水里,像一串流动的珍珠。
徐佳莹靠在车窗上,看着窗外的夜景,轻声说:“今天真开心,不仅见了姨婆,还看到了剧本手稿,没想到这么多年了,还有人记得我写的剧本。”
苏木握住她的手,笑着说:“你的剧本写得好,里面的汉服承载着江南的文化,自然有人记得。”
他顿了顿,又说:“等以后,咱们可以跟周阿姨合作,把剧本里的汉服做成系列,让更多人喜欢上江南的传统文化。”
徐佳莹眼睛亮了:“真的吗?那太好了!我还想在汉服上绣上咱们乌镇的腊梅,还有救助站的小猫,这样既好看,又有意义。”
苏木点头:“当然可以,咱们回去就跟周阿姨商量,一定能做成。”
回家时,崔姝已经在门口等着了,手里拿着件厚外套:“外面冷,快穿上。”
她接过徐佳莹手里的汉服,笑着说:“这件衣服真好看,下次苏锦回来,让她也试试。”
徐佳莹笑着点头,心里满是期待。
时光如水流逝。
乌镇的秋意渐浓时,苏木在院子里收到了一封挂号信。
信封上印着“北京大学”的字样,字迹娟秀,一看就知道是苏锦写的。
他刚拆开信封,徐佳莹就端着刚泡好的菊花茶走过来,看见信纸,立刻凑过来:“快念念,小锦在信里说什么了?”
信纸有两页,字里行间满是京大校园的鲜活气息。
苏锦说她加入了学校的园艺社,第一次活动就跟着社团里的老教授去了未名湖畔的苗圃,教授见她对腊梅特别感兴趣,答应帮她培育耐寒的品种。
“教授说这种腊梅能在北方过冬,等明年冬天,咱们乌镇的院子里和京大的宿舍阳台,就能一起开花了。”
信里还夹着张照片,是苏锦和陈欣欣在博雅塔下的合影,两个姑娘穿着藏蓝色的校服,身后的银杏叶黄得正好,笑得眉眼弯弯。
“这丫头,到了京大还惦记着腊梅。”徐佳莹接过照片,用指尖轻轻碰了碰苏锦的脸,眼里满是欣慰。
苏木把信纸折好,放进信封:“等周末她打电话来,咱们跟她说说,崔姐已经在院子里给腊梅苗留好位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