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小说网 > 穿越历史 > 落脚之地 > 第二十章:长征

第二十章:长征(1 / 2)

不能像苍鹰翱翔在蓝天。

不能像海豚畅游于海洋。

我们只是一群流浪的人,追求自由与信仰。

世界这么大,却没有属于我们的落脚之地。

哪怕是一块寸草不生的沙漠!

只想在一块土地上埋下种子。

浇水守护,落地生根。

等到花开。

不能等了!中国江西省南部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再不起身撤退突围,就会被赶尽杀绝。

从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到1934年10月10日红军开始长征,牛角镇镜族人一碗饭亲身经历近百场大小战争。

侥幸还活着的他,怎么都没预料到闹革命如此危险,前脚刚落地,后脚就腾空快跑,子弹在后面追,围追堵截,一刻不停。

身处江西南部的瑞金,四面共有百万围剿大军在逼近,必须趁早突围。

往那里走?

北面是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主力部队,来自南京方向。

东面是福建和大海,南昌起义军初期参加尝试去建立根据地,以失败告终。

南面是广东和大海,是国民党嫡系黄埔军校派的发源地,现在又有陈济棠的地方军坐镇。

西面情况稍好,可以通往湖南/贵州/广西/四川四个省,而且湘西有贺龙萧克指挥红二和红六军团方面军,还有一块湘鄂西根据地可以落脚。

中央红军的军事领导人博古和李德认为:萧克率领的红六军团在一个月前,就是从江西南部一路向西,并成功与湘鄂西的贺龙红二军团会师,现在中央红军可以复制,也会成功。

事不宜迟,只能走西面,才有涅槃重生的希望。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从瑞金和古城等地出发,率领红1、红3、红5、红8、红9军团和中央直属机关人员包括雇佣挑夫共8.6万余人,开始向湘鄂西根据地转移,准备与贺龙萧克会师。

以陈毅和项英为领导的红军第24师及地方武装共1.6万余人,留在中央苏区坚持山区游击斗争。

一碗饭是红1军团的通讯兵,他背着一台重达32公斤的淬火牌手摇型无线电报机,也跟随大部队开始新的征程。

此时的博古和李德根本就没有军事才华,还没有意识到危险,所有国民党军事参谋们都预测到中央红军突围必走西面。

连一名红军通讯员一碗饭也认为蒋一定会在西面设置

从瑞金出发时,博古李德命令一切苏区重要设备东西全部打包带走,专门派遣3000人把印钞机/印刷机/缝纫机/碾米机/军工机床/重型火炮全带上。

殊不知,萧克率领的红六军团几千人,全部是轻装上阵的士兵,昼夜兼程,机动隐蔽,才与贺龙成功会师。

而8.6万人的规模太大,附带军属人员,无法隐蔽,坛坛罐罐拖累行军,很难兵贵神速,从10月10日开始出发,往后46天的时间里,大军平均每天只走了40里路。而古代骑兵一日行军百里。

“叫花子搬家”“抬轿子”“抬棺材送死”“拖家带口”,具备军事素养的红军将领们纷纷指责博古李德的甬道式行军。

通讯兵一碗饭也担心博古李德如此外行人指挥军事行动,中央红军凶多吉少。

为阻止中央红军主力向西战略转移,蒋立刻部署三道封锁线:第一道封锁线由陈济棠的粤军防守;第二道封锁线由粤军/湘军/国民党中央军共同防守;第三道封锁线也由粤军防守。

红军代表早在1934年10月5日与粤军代表秘密签订五项协议,其中第五条是借道。

粤军首领陈济棠愿意秘密借道给江西中央红军,是想利用红军作为国民党中央军入主广东的‘屏障’,当年蒋委员长北伐时,广东还是国民党嫡系部队的起家根据地,现在岂能善罢甘休成为陈的地盘。

第一道封锁线东南起于安远和信丰,西北终于赣州/南康/大余。

10月17日,中央红军主力由雩都南渡贡水。

10月21日,中央军委以红1军团为左路前卫,红3军团为右路前卫,红9军团掩护左翼,红8军团掩护右翼,中央和军委机关及直属队编成的两个纵队居中,红5军团担任后卫,从王母渡和新田之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于25日全部渡过信丰河。

虽然粤军高层有秘密借道协议,中央红军在广东境内基本没有遭到粤军阻挡,但粤军基层军官不知晓秘密协议,还是发生小规模战斗,中央红军以伤亡3700人,才全部突破第一道封锁线。

10月29日,中央红军抵达至广东和湖南交界处的仁化县,蒋在这里布置第二道封锁线。

第二道封锁线由粤军/湘军/国民党中央军协同布防,但因湘军主力都被湘鄂西的贺龙牵制,何健只派一个师参与第二道封锁线,国民党中央军也象征性尾随观望,希望粤军湘军与中央红军恶斗,所以实际上又成为粤军主防的封锁线。

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的关键点,是广东仁化的城口镇,这里北面是大山,南面是粤军主力,城口镇成为中央红军西进的唯一安全通道。

红军先锋部队赶到城口镇,迅速打跑驻防的粤军,粤军故意在此镇驻扎极少部队,以作阻击模样。湘军的一个师在城口镇附近10公里处布防,但听到镇城的枪声炸响,就后撤20公里。红军主力有惊无险通过第二道封锁线,博古李德更加缺乏警觉忧患,继续缓慢西进行军。

第三道封锁线设置在湖南宜章,宜章城城墙高大厚实,易守难攻,四面没有平坦大路,8万大军绕过去,非常耗费时间。但庆幸的是,国民党中央军的布防兵力尚未加强,宜章城驻防军只有湘军的一个营,而且七年前,朱老总在宜章发动过湘南起义,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红军主力轻取宜章,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比前二道封锁线还轻松。

在围追堵截中,坛坛罐罐拖家带口8万余人行军,蹒跚前行,都认为会被国民党军轻易逮住,但三道封锁线全部被突破后,只伤亡损失几千人,红军将领们也惊讶如此顺利,比五次反围剿时还轻松,地方军阀放水如此严重。

8万大军西进路线要继续坚持下去,就必须通过第四道封锁线湘江,然后再沿黔湘边界线继续北上,就很可能与湘西贺龙会师。

此时保存住实力的中央红军都集中在湘江以东,渡过湘江北上成为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具体目标。

前三道封锁线被缓慢移步的中央红军轻易突破,军阀放水,蒋恼羞成怒,凭借湘江天险的第四道封锁线绝不能再被突破。

这次,蒋立下军令状,先后调遣国民党中央军8个师,湘军7个师,粤军6个师,桂军5个师,总共26个师,30多万兵力,从四个方向同时围追堵截湘江以东的中央红军。其中以狼军著称的桂军战斗力最强,桂军指挥官白崇禧的军事才华又最高。

蒋在广西境内的全州/兴安/灌阳三处组成铁三角口袋陷阱,只等中央红军渡江硬闯,中央红军三面尾随的国民党中央军都在故意驱赶,打打停停,不动真格,妄图让走投无路的中央红军与桂军湘军死磕,两败俱伤。

湘江铁三角口袋陷阱主要是在广西境内布置,白崇禧意识到8万中央红军如果想突破口袋陷阱,必须与正面防守的桂军进行鱼死网破的生死硬拼,其它地方军阀和中央军则在红军三面尾随鞭打驱赶,坐受渔翁之利。

企图让桂军当替死鬼,白崇禧不干,他采取对红军‘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的放水策略,试图把中央红军送出广西境内。白就把原本沿湘江部署的南北阵型变成东西阵型,导致铁三角中全州至兴安之间封锁线闪现一道60公里的口子。

白这样做,是想让红军尽快通过广西境内北上湘西,把围剿中央红军的责任推给湘军。

广西的白崇禧也学广东的陈济棠,放人过境,驱赶红军。

中央红军想前去湖南西部,桂军白崇禧就故意将红军往湖南赶。

湘军何健也是老谋深算的军官,他知晓桂军的战斗力远高于湘军,桂军不正面硬抗,想把红军全赶到湖南境内,湘军也不会吃闷亏,何健派湘军主力只在靠近湖南边境的全州设防,没有去接防填充全州与兴安的60公里缺口。

中央红军侦察兵已经发现湘江封锁线的60公里缺口,几乎没有军队防守。

此时,绝佳的天赐良机,稍纵即逝,中央红军的军事领导人博古李德如果能意到兵贵神速,轻装简行,迅速抵达文市,文市距离60公里湘江缺口只有80里路,大军再昼夜赶到江边,抢渡过湘江,根本不费力。

大部队急行军二天半就能顺利通过湘江封锁线60里缺口。

但中央红军大部队走到道县竟然停留修整三天,错失宝贵时间。

白崇禧也很无奈叹息,顶着放水的抗命压力,故意留出缺口,给予中央红军千载难逢的渡江北上机会,竟然不领情。

在道县整整耽误三天时间,犯了兵法大忌。

等中央红军大部队慢吞吞抵达铁三角口袋阵型内的湘江江边时,蒋以军法处置强压桂军湘军火速补防缺口,并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凭借高山和江水,严阵以待。

眼睁睁错失良机,铁三角口袋的封锁线缺口及时补全,尾随的国民党中央军又在赶鸭子上架,现在中央红军大部队已经没有退路,只能过江突破,血战不可避免。

前三道封锁线被突破,中央红军都没打什么激战,伤亡人数极少,战略大转移开局顺利,缺乏忧患警惕意识,不知道这四道封锁线是否凶险?

在蒋严厉督促下,桂军主力由南向北朝兴安快速推进,湘军主力由北向南朝全州快速推进,命令桂湘两军将功赎罪,全力堵住60公里湘江防线缺口,正面阻击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5日,中央军委决定:中央红军分4个纵队,从兴安、全州间西渡湘江,渡江后,抵达湘桂边境的西延山区活动。

11月27日,湘江战役打响。

红1军团先头第2师渡过湘江,控制了脚山铺至界首间30千米的湘江两岸渡口;次日,红3军团第4师先头第10团也渡过湘江,进至界首以南光华铺、枫山铺地区。

红5军团扼守蒋家岭、永安关、雷口关地域,迟滞追击的国民党军,掩护后续部队。此时,后续大部队距湘江渡口仅80公里,但因辎重过多,道路狭窄,行动迟缓,未能及时赶到渡口。

此时,国民党中央军第1路进至全州、咸水一线;第2路进至零陵、黄沙河一线;第3路进至道县;第4、第5路进至东安地区;桂军5个师开至灌阳、兴安一线。

真正的危险开始。

为掩护中央军委纵队及后续军团渡过湘江,红1、红3军团奉命在桂北湘江两岸的新圩、脚山铺、光华铺等地区,构筑工事,阻击桂军。28日,桂军第44师在炮火掩护下,从灌阳向新圩之红3军团第5师前沿阵地发起进攻。

红军第5师凭借有利地形沉着应战,奋勇抗击。桂军正面进攻受阻,遂以一部兵力从侧翼迂回,第5师被迫退至第二道防线。

28日,当红军战士们拼命保护渡口时,庞大的中央机关纵队由于要搬运后勤辎重,行动非常迟缓,这天中央机关纵队行军不到30公里。

本来渡船就稀少,必须就地砍树搭临时木桥,以便随军携带的重型设备过江,如此下去,过江的红军大部队就成为湘江水面的活靶子。

29日,桂军第24师及第7军独立团投入战斗,并有飞机支援,战斗更加激烈。红军与桂军展开白刃战,但终因力量悬殊,红军第二道防线被突破。

身经百战的中央红军战士们这才意识到:在中国派系军队中,军事素养最高的地方军阀竟是广西桂军,桂军拼刺刀从不畏惧,又极善山地埋伏,迂回歼击,狼军果然名不虚传。

11月30日,红5师奉命撤出战斗,新圩由红6师第18团接防。在新圩阻击战开始的当日,湘军3个师从全州南下,企图控制湘江各渡口,将红军拦腰截断。

当天傍晚,红1军团第2师警戒部队在鲁板桥与湘军第16师交战,随后退至脚山铺阵地。29日,红2师与湘军激战。

30日,红1师赶到脚山铺,与红2师一起打退湘军数次进攻,予以重大杀伤,红1、红2师也遭严重损失,部分阵地被湘军攻占。入夜,湘军迂回侧击,红1、红2师为避免被分割包围,先后退至夏壁田、水头、赤兰铺、白沙铺一带。

29日拂晓,湘军主力在飞机掩护下,采取正面攻击与迂回包围的战术发动猛烈进攻。红1、红2师奋力拼杀,掩护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于17时前渡过湘江,向西延地区前进。

工农红军终于见识到飞机的威力,国民党的轰炸机低空俯冲扫射过江的密集红军,成片成群的战士挑夫机关人员被飞机子弹击中,倒入湘江,岸上掩护的红军用机枪朝天空的飞机扫射,都没命中。

躲避红军机枪扫射的国民党轰炸机又飞高,盘旋在高空扔炸弹,丢向密集渡江人群。

一个个炸弹爆炸,水花全是血红色,混淆着尸体残肢,满天飞。

心急如焚的持枪红军战士们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轰炸机肆意扫射和轰炸。

被飞机炸惨的红军战士们突然暗地发誓:红军将来一定要拥有空军。

11月29日晚,驻广西兴安县光华铺之桂军第43师和地方民团向红3军团第4师第10团飞龙殿等阵地发起进攻。第10团凭借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打退桂军多次冲击,并趁夜暗主动出击,守住了阵地。

11月30日,桂军改变战术,在正面进攻的同时,主力沿湘江西岸向界首之红4师第11、第12团侧后攻击。经过激战,第11、第12团于12月1日中午撤离界首渡口。

红军各部在湘江两岸浴血奋战,经过新圩、直岭头、界首、脚山铺、咸水等战斗,挡住了国民党军的猛攻,掩护中央军属纵队和机关直属队于12月1日渡过湘江。

12月3日,中央红军主力勉强渡过湘江,进入西延地区。脚山铺至界首间湘江两岸被湘、桂军控制。此时间段,红3军团第6师第18团在由新圩向湘江撤退中,被桂军分割包围歼灭,大部牺牲。

在新圩、脚山铺、光华铺阻击战的同时,担任殿后掩护的红5军团,在永安关、水车一带阻击湘军的追击,掩护中央军委纵队及红军主力渡过湘江。该军团第34师和红3军团第18团余部被阻于湘江东岸,转战于灌阳、道县一带,虽经英勇战斗,予敌重大杀伤,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包括师长陈树湘在内的绝大多数指战员壮烈牺牲。

中央红军惨烈渡过湘江后,从瑞金出发时8.6万锐减至3万余人,红8军团番号撤销,仅一次战役后,大量的随军挑夫和少年军战死,后勤辎重几乎全都丢失。

这是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以来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战。

湘江江水血染变色,尸体堵塞河道,许多幸存红军将领看到残忍一幕,触景生情,纷纷落泪,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死亡战士都没有这一次湘江战役死得多,前三道封锁线突破才伤亡几千人,顺利过了头,掉以轻心,没有兵贵神速抓住缺口良机,才酿就成这场悲剧,这次第四道封锁线突破,五天激战死去五万人,中央红军元气大伤,士气低落。

照这样再遇到一次国民党重兵口袋陷阱,中央红军很可能全军覆没。

红1军团的通讯兵一碗饭却没有落泪,他开始习惯残忍的战争,他背拖着无线电报机摇摇晃晃通过湘江上临时搭建的木桥,如临万丈深渊。

飞机扫射子弹从他头额飞过,一碗饭竟然毫发无损,他还活着!人总想长寿活到一百岁,颠沛流离的红军战士们从未有过这种奢望,在围追堵截赶尽杀绝的极端环境里,能不能活到第二天还是一个疑问。

在中国打仗,一次战役,就死去五万人,包括随军挑夫和尚未配枪的少年军,历史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也没人给他们收尸。

一次战役就把缓慢转移盲目乐观的中央红军打醒,以后要快速机动,才能有活路。

湘江战役后,蒋又在红军北上湘西的必经之路上集结重兵,在湖南境内设置又一个口袋陷阱。

损失惨重的中央红军不能再掉入像湘江铁三角这样的口袋里,身处黔湘桂交界的觉山铺地区,再也不敢与强悍凶猛的桂军和湘军硬拼。

蒋已在湖南境内必经之路重兵设置口袋陷阱,同时加大力度围剿湘鄂西根据地的红2方面军。

湘西贺龙部的压力也很大,也可能要战略转移。

前去湘西这条路明显走不通。

广西桂系‘狼军’战斗力又最高,防御坚固,3万兵力的中央红军前往广西境内活动,也是九死一生。

广西和湖南都是战斗力较强的军阀地盘,想建立稳定的红军根据地,实在太难。

路在何方?

只能往山多崎岖守军战斗力薄弱的贵州省转移。

在此危急关头,教员根据当面军事态势,竭力主张放弃原定前去湘西会师的战略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保存有生力量。

1934年12月15日,渡过湘江的3万中央红军迅速进入贵州境内,占领贵州省黎平。

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会议接受教员的意见,决定中央红军在川黔边创建苏区。

12月20日,中央红军兵分两路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接着连克剑河、台拱、镇远、施秉等地,继而进至余庆、瓮安地区。

1935年1月2~6日,中央红军分别从回龙场、江界河、茶山关渡过乌江,7日晨先头部队攻占了遵义。

中央红军也初步了解贵州黔军的战斗力,相比桂军湘军,确实低下,且各地驻军人数较少。

1935年15~17日,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和湘江战役的错失良机,肯定了教员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指挥思路,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

遵义会议确立了教员在中央红军的领导地位,使中央红军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湘江惨痛的中央红军在遵义得到暂时喘息。

国民党老蒋不会放过湘江战役损失惨重的中央红军。

中央红军占领贵州遵义后,蒋任命云南龙云为第二路军总司令,下辖6个纵队,总共三十万大军队,分别从四川/贵州/云南三面向遵义地区进逼,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地区。

中央红军若继续北上,将面临川军的强大阻击;东返则会遇到江西国民党中央军主力;向西有桂系狼军,向南有强悍湘军。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定大致行动方针是:在贵州省赤水河附近周旋,伺机行动,准备从四川省泸州以西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进至四川省西北部,与张国焘徐向前领导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川陕边区根据地会师,共同壮大,争取落脚扎根天府之国四川。

势单力薄的中央红军急需壮大力量,急需兄弟部队帮忙,前去湘西会师走不通,就去川陕边区与红军第四方面军会师。

这时,国民党军分路对三大红军主力进行围追堵截,并且加强了长江两岸的防御,川军开始大规模集结重点围剿川陕苏区,川陕的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压力巨大,日子也不好过,也打算战略转移。

川军人数众多,位列中国军队前茅。

川陕苏区的红军第四方面军准备转移,中央红军前去会师争取落脚四川的计划落空。据此分析,中央红军2月7日决定:中央红军暂缓执行北渡长江去川陕边区会师的计划,改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边界地区机动作战。

敢问路在何方?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放弃遵义,全军从元厚和土城地区一渡赤水河,进入川南古蔺和叙永地区。川军刘湘部在长江南岸严密布防,红军主力北渡长江计划受阻,尾随的国民党各路大军纷纷向川南围拢,企图将中央红军主力围歼在古蔺地区。面对各路敌军重兵围剿,中央红军主力果断放弃北渡长江。

最新小说: 崛起烽燧 这个族长超有爱,爱玩族人连连砍 明末黑太子 救了被女配虐待的小可怜后gb 寒门科举王 降生大商:封地于商丘 随身军火库,从打猎开始踏平洪武乱世 唐末:从一介书生到天下共主 穿越古代,嫂子送来一对双胞胎 抗战之国之劲旅,从少将师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