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们讲因缘生,这个赵王如意他是戚夫人的儿子,他有十七世的善业,而且他生生世世是读书人,一出生的时候很有智慧,也很有福报。所以汉高祖就非常喜欢这个赵王如意,他一再的想要找机会,把吕后的儿子太子废掉,封这个赵王如意做太子。但是吕后实在太厉害了,都没有成功,当然吕后也就怀恨在心。汉高祖死掉以后,这个吕后就把戚夫人用一种很残酷的刑罚,把她的两个眼睛挖掉,鼻子也挖掉,嘴巴也挖掉,两个耳朵砍掉,双手双脚全部砍掉,就用很残酷的刑罚把她给杀死。杀死以后,吕后又把这个赵王如意调回来,就下那个圣旨,他是封王在赵国,把赵王如意调回来,抓到也准备把它杀死。
那么当然,赵王如意我们看他的前生十七世的读书人,他是一个所谓的克己复礼的君子,做什么事很有章法守规矩。但是他遇到了非理的事情出现的时候,他也起嗔心。他跟吕后说,我们母子两个跟你无冤无仇,今天我并没有心想要做太子,那是父王的意思;你现在把这样的一个嗔心,嫁祸在我们母子的身上,你现在要杀我,我心不甘,我来生一定要找你报仇。
我们佛法说,不能随便发愿,这个愿就是一种力量。那么他发了这个愿以后呢,来生就不是做人,因为他嗔心就做一条大蟒蛇。那么大蟒蛇,他做大蟒蛇是什么因缘呢?他后来也是被吕后杀死了。杀死以后,他的神识,他是善业强是往空中飘,飘流的;我们一个罪业重的人,临终的时候是往下沉。那么善业是往上飘,善业的体质是轻飘的。那么他飘的时候啊,飘到一个山上。突然间在山上,有一对老夫妇在向山神祷告,祷告的很虔诚。
这老夫妇说,我们今生也没做什么亏心事,但是没有儿子这个是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是我们现在夫妇两个年纪都大了,那要生一个儿子已经不可能;那么如果山神怜悯我们,我现在把我的头发还有我太太的血,头发跟血混合放在碗里;如果山神可怜我,那么你就让这个碗里面出现一个众生,不管什么众生,我会当儿子一样看待。
那么这个文昌帝君被吕后杀死以后,怀了一念的嗔恨心,也发下一个邪愿,不好的愿力,经过的时候被老夫妇的这个祷告的文词感动了。结果我们讲,临命终的时候动了一个念头就投胎了,就变了一条小蛇,因为嗔心的因缘变了一个小蛇,在碗里面活动。那么第二天,这个老夫妇到山上的时候,把这个碗打开,哎呀是一条蛇。它不管怎么样,总是一个动物,好歹是一个动物,就把这个蛇带回去抚养,当自己的儿子抚养。
因为文昌帝君他本身没有罪业,他只是一时的糊涂颠倒,而生起邪愿,所以他变成蛇的时候他有神通。善业强的人有自在力,他经常能够在虚空里面飞来飞去。但是问题是哪里呢?我们讲,我们的生命体有三种障碍: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个果报体会产生一种障碍,当他变成蛇的时候,他就喜欢吃肉,吃这个众生的肉,他就把隔壁的鸡鸭的肉都吃掉。隔壁就向那个老夫妇抗议了,说你们家儿子,就这条蛇把我们鸡鸭都吃掉了。可是老夫妇也没办法赔偿,这个时候,隔壁的这个人就告到官府去了。
告到官府以后,官府说你是不是养一条蛇,把别人的鸡鸭都吃掉;他说是啊,你把这条蛇交出来。老夫妇说不行,我们老夫妇是把这个蛇当儿子看待,我们可以牺牲生命,不能把蛇交出来。那么官府看到这种情况,就把这个老夫妇给关起来。
当然这个蛇回到家以后,它是有神通的,它就知道,哦,我的父母亲被官府关住了。那么文昌帝君这条蛇,它就变现一个年轻人的样子去找这个官府。他说,你今天是不是关了一个老夫妇?他说是啊;他变了一个蛇以后,话也不多嗔心很重。他说,我限你三天之内把这个老夫妇放走,否则你会有大灾难,那么讲完就走了。走了以后,这个官府也没有放人;结果这条蛇,看书上的记载,就像一条龙一样,一条大蟒蛇,它到大海去吸收那个海水,就把整个城淹没了,把它父母亲救起来,淹死了三千多条人命。
那么从今以后,它就有罪业了。它的神通就失掉了,它就不能在虚空中飞扬,就掉到地上去,它的鳞片里面也开始有虫咬它的肉。它造了三千条人命的业力以后,它后面的果报就是有花报,当然正式的果报在三恶道;但是结果之前有开花,就是有花报。它的身体长很多的疮,脓疮,虫去咬它的肉。这个故事后面我们就不讲了,太多了。后来它遇到了佛法,佛弟子为它开示佛法,把它心中那个恨解开来,它从蛇的果报才解脱出来。做人慢慢慢慢的修学佛法,后来成就圣道。
这个故事是在《阴骘文》,印光大师也很赞叹这篇文章。现在看文昌帝君的整个生命流转的因缘,我们做一个回顾。他曾经有十七世做一个读书人,是一个君子;但是到第十八世的时候,遇到染污的因缘,一种非理的境界的刺激,他照样起嗔心。所以在整个成佛之道,我们绝对不能够忽略我们外在的因缘,这个因缘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因缘所生法。
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当我们的生命既然是有来生,我们身为一个佛弟子相信生命的流转的,来生的选择,第一个你选择在娑婆世界,第二个你选择在净土。这当中就有差别的因缘出现,这一点就是我们必须要慎重的。这是第二个问答。
甲三、偏念一佛疑
我们再看第三个问答,“偏念一佛疑”。好,我们直接看:
乙一、征问
十方诸佛,一切净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净土;今乃偏求一佛净土,与平等性乖,云何生净土?
这个意思就是说,在十方诸佛所成就的净土当中,每一个净土的功德,从法性说是平等的,三世诸佛的清净法身是没有差别;阿弥陀佛的清净法身跟释迦牟尼佛的清净法身的功德,是没有差别。那么既然十方诸佛的法性的功德是没有差别的,那么我们修行人应该普遍的,广泛的去忆念一切佛的功德,来受生一切的净土,这样才是圆满。为什么我们今天只念一个佛,而偏生一个净土,这样子跟一个平等的法性相乖违。这个是讲到说,我们应该要广泛的念阿弥陀佛,念释迦牟尼佛,念十方诸佛,这样功德才会圆满,是这个意思。为什么我们单单只念阿弥陀佛,好像是有所欠缺的意思,是这个意思。
乙二、释疑
一切诸佛土,实皆平等;但众生根钝,浊乱者多,若不专系一心一境,三昧难成;专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专至,得生彼国。
这是第一段的总说。那么在一切的诸佛当中,他的法身的功德是平等的,没错。但是问题是,我们一个修行的凡夫的心,我们的根机很钝。什么叫根钝呢?浊乱者多。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很多的散乱的攀缘的状态,心思粗重。身为一个心思粗重的凡夫,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如果不专注在一个单一的境界,不可能成就三昧,不可能成就禅定三昧。所以专念阿弥陀佛,就是所谓的一相三昧;因为专心的缘故,就容易成就净土的功德。
这意思就是说,所有的修行法门当中,当然我们今天的修行能够灭恶生善,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心力不可思议。我们在修持的时候,那个能修行的心不可思议。第二个是法力不可思议,我们所修的法门,那个法宝的力量不可思议。比如说我持大悲咒,这个大悲咒就是法力;我持观世音菩萨圣号,这个观世音菩萨就是法力。但是这当中,关键点在心力。也就是为什么观世音菩萨持一遍大悲咒,他能够产生那么大的力量,那个灭罪生善的力量;但是我们凡夫以散乱心持大悲咒,这个大悲咒对我们产生的力量非常的薄弱。就好像说,我们今天一个小孩子拿这个刀去砍树,我们不可能把树砍断。但是这个菩萨大人拿这个刀,一下子把树砍断。
所以一个法门要产生一个成就,一定要成就禅定三昧;那么成就禅定,一定是要有一个专一的所缘境。假设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就广泛的忆念一切佛菩萨的功德,这样子反而心思散乱,把精神体力分散了。那么这样子到最后,什么法门都不能成就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要专注。
再看第二个。
又求一佛功德,与一切佛功德无异,以同一佛法性故。为此念阿弥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净土,即生一切净土。
故《华严经》云: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又云:譬如净满月,普应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如是无碍智,成就等正觉,应现一切剎,佛身无有二。
这意思就是说,其实我们刚开始是忆念一个佛的功德,下手的时候,专一的在一个佛的功德上下手;但是成就以后,这个功德能够普遍成就一切的佛的功德。因为一切佛的功德,他是同一法性的;所以我们在因地的时候,只要老老实实的专念阿弥陀佛,事实上也等于是在忆念一切佛的功德,也等于是普生一切净土。《华严经》上说啊,一切诸法的功德身,其实是一个佛身。当然这个佛身是讲清净法身。色身是一个,内心也是一个。一个智慧,一个十力四,无所畏,诸佛的功德是一样,从清净的法身是相通的。
这以下就讲出一个譬喻。譬如净满月,虚空中的月亮只有一个,它现在水中有很多的影像,也就是说方便有多门;我们刚开始念观世音菩萨,念地藏王菩萨,念阿弥陀佛,这个因缘有不同,但是回归到目标的时候是一个。就好像一个月亮它显现在不同的水中,有不同的影像,但是月的本体是一个。所以所谓的如是无碍智,诸佛的功德成就了等正觉,他普现在一切的国土当中,所成就的佛的功德是没有差别。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看第三段的结示:
智者以譬喻得解,智者若能达: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影无二。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无二。故炽然念一佛时,即是念一切佛也。
这个地方观念很清楚,我们就不再消文了。
这个地方意思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要成就圆满的功德,但我们凡夫的心是一种有所住,有所得。所以我们看事情,看这个人生,是一种对立的,分割的。你跟我不同,我跟你不同,是一种分割的生命,是个体的生命。所以我们就很容易产生错觉,当我们在忆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我们总觉得自己的功德不够,好像必须要念地藏王菩萨,念观世音菩萨,来补充这个不足的这一部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难把这句佛号一直念下去,因为我们总是觉得,好像有所欠缺的感觉。事实上,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蕅益大师说,从理论上来说,所有的法界众生,一尊佛就可以全部把他度圆满,不必十方诸佛。从理论上来说,这个世间上只要有一尊佛,就可以把地上的蚂蚁众生,乃至于天上的飞鸟,所有的众生全部都可以度尽,佛陀的智慧能力是没有障碍。但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事实上不可能,为什么?因为因缘的力量不同。佛陀要度化一个众生不是单方面的;就像是月亮,月亮的心情是随时准备跟众生感应道交,但是你不准备水,这个月亮的影子不可能出现,要千江有水,才能够千江月。所以虽然理论上一尊佛的功德是普遍一切,但是因缘有差别;那么就着往生净土来说,念阿弥陀佛的因缘是最为殊胜。是这个意思。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国家叫做乔萨罗国,这个乔萨罗国的国王是频婆娑罗王。频婆娑罗王他有一个大臣,年纪大了都没有儿子,这个大臣就向这个树神祈祷,后来就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一出生的时候很有福报,可能过去很有善业,身相庄严;而且他一出生的时候,地上就涌出一只象,金色的象。这个大富长者子就每天骑着这个象到处跑,所以大家就给他一个外号叫象护,有象保护。
当然这个古时候的社会,有钱人有福报的人,都是跟有钱人在一起,上流社会都是跟上流社会在一起。这个象护,他就经常跟频婆娑罗王的儿子阿阇世王,就是太子,经常在一起玩。跟那些王公大臣,他们不要工作到处玩乐。那么有一天,这些公子哥就说了,我们大家讲一讲自己家里面有什么特殊的宝物。他就说他家有什么宝物,他家有什么宝物。到了象护的时候,象护说,我出生的时候,我们家就出现一只象,金色的象,全身放光的象。那么这个象它每天的排泄物都是黄金。阿阇世王听了,哎呦,这个东西是个宝。阿阇世王就告诉旁边的侍者说,你帮我记住,有一天我当皇帝的时候,我要把这个象夺过来。
后来阿阇世王,大家都知道,阿阇世王后来为了夺王位,就杀父。把他的父亲给关起来,把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关起来饿死,所以他是犯了逆罪。那么这个时候,阿阇世王做了国王以后,这个旁边的侍者说,国王你以前的时候要我提醒你,你做了国王要夺那个金象。他说对,阿阇世王他就发了一个请帖,一个帖子,去邀请象护来王宫吃饭。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大臣他就知道,他说儿子你不要去,阿阇世王是一个坏人,他连父亲都敢杀,你这顿饭不要去吃。象护说有什么关系呢,他以前是我的朋友,我应该要去。
象护骑着这个金色的象,就到王宫去应供。吃完饭的时候,阿阇世王说,象护你一个人回去就好,象就留在我王宫好了象护没办法就一个人回去。但是这个象护的果报是一种善业的招感,是不能夺取的。所以当这个象护回到家以后,这只金象也同时在王宫消失,在象护的家里面地上又涌出来了。当然这样子就触恼了阿阇世王,阿阇世王恼羞成怒就生气了。那么这个时候,他父亲就说,你看,我叫你不要去吧。现在只有一条路,就是出家。
在古时候触犯国王的法律,只有出家能够免死罪。象护就因为这个因缘出家了。出家以后因为有善根的缘故,后来也成就阿罗汉果。当然一个出家众就不能骑着象,他在托钵的时候旁边就跟着一个金色的象。他一托钵回来的时候,在修行的时候,很多的信徒,就像我们现在一样坐游览车去寺庙,不是请问佛法是看这个象。经常这样干扰,比丘就讥嫌了,就把这件事报告佛陀。比丘说,我们的修行,经常有人来看象护比丘的象,吵得我们都不能修止观。佛陀就把这个象护比丘叫过来说,这只象是因为你过去的善业招感的,你现在成就阿罗汉了,你就不要这只象了。你跟它说,仁者,汝去。你出去念三遍。象护比丘就照佛陀的说,念三遍,这个象就消失了。
那么比丘就问佛陀说,象护比丘是什么因缘有这个金象,是什么因缘能够出家而成就圣道呢?佛陀说,在迦叶佛的时代,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一尊佛的时代,有一个商人,这个商人做完买卖以后,赚了一点钱。在回家的路上他刚好经过一个寺庙,有法师讲经,他就去听了一会,听了很欢喜,就把这个钱供养三宝。那么供养三宝,他到大殿去的时候,看到释迦牟尼佛是当来下生的一尊佛,在娑婆世界的贤劫的千佛准备降生的时候,都是在兜率天坐六牙白象。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是一个一生补处的菩萨,就像弥勒菩萨,他是坐一个六牙白象。但是那个白象因为年久失修,表面有点剥落了;他就把这个钱用来做这个象的修复工作,又彩上黄金;因为这样的因缘,生生世世遇到了三宝,在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得度。
所以说我们今天身为一个净土的学者,我们的重点是在临终的时候跟弥陀感应道交,那么跟弥陀的因缘就必须要深厚。就是说你跟三宝虽然广泛的结缘,是非常好,但是假设我们今天是求生净土的时候,你忆念阿弥陀佛的因缘要特别的多,因为佛菩萨要度化一个众生,这当中必须要有因缘,没有因缘的力量,佛菩萨没办法度化。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虽然诸佛菩萨的功德是一样,但是从因缘上,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应该先选择一个下手。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