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面。这个疑惑是“舍此求彼疑”。这个问难就是说,身为一个净土的学者,我们厌离了娑婆而欣求极乐。这样子的取舍是不是违背了我们大乘的中道实相,因为中道实相是不应该有所取舍的。前面的总答就说过了,我们身为一个凡夫,我们内心当中是有所得,有所造作,那势必要取舍。我们必须要趋吉避凶,离苦得乐;既然要取舍,自然应该取清净的因缘,而放弃杂染的因缘。这一段是一个总答。
因为取舍对我们来说是不可避免的,这本来就是因地的修行的一部分。关于这个“中道实相”的道理,第二段智者大师就详细的说明。其实什么叫“中道实相”,在第二段里面就讲出来了。
二别答者,夫不生不灭者:于生缘中,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于生体,亦不可得!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不灭者,诸法散时,不守自性,言我散灭,此散灭时,去无所至,故言不灭。非谓因缘生外,别有不生不灭;亦非不求生净土,唤作无生。《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
第二段就详细的把“中道实相”的道理做一个简要的说明。当然中道就是——不生不灭。这个“不生不灭”,在般若心经有经常听到,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但是一般人都把“不生不灭”当作是一句话,当然这就错,其实这个“不生不灭”是两句话。所谓的不生,它是离开了生这一边;所谓的不灭,它也离开了灭这一边。所以这句话,应该当两句话来说明;就一切法的真实相是,它也不生,而且它也不灭,是两句话。
这句话是怎么说呢?就是我们在一切的生灭因缘当中,生灭因缘当然是一种业——造作。那么我们造了一种业,这个业力的和合,就会出现种种果报。这个时候就是我们的业,业当然主要是以心;当我们心念一动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有一个业性,可能是善业,也可能是罪业。那么这个时候,一切法就不守自性,它已经不是安住在空性了;开始因为我们心念的活动,这个生命就有变化,可能是创造一个善业,也可能创造一个罪业。虽然这一切法,因为我们内心的活动,生命产生了一种造作的变化,但是从它的一个本性来观察,它还是毕竟空的。就是它的自性是毕竟空,但是它的现象、因果,会随着我们的造作而有变化,就是因缘有。
这段是把自性空跟因缘有的一个道理,先做一个总说。这以下把这个空体跟因缘,再做详细的说明。
那么“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什么叫“不生”呢?就是一切法当然本来是不生。那么不生怎么会有呢,我现在是一个人的果报,那怎么会有人的果报呢?就是我们过去生当中动了一个善念,去创造一个五戒十善的业力,那么这个业力的因缘出现人的果报。但是,虽然因为这样的一种造作的因果出现,它的自性还是毕竟空。所谓生,是因缘的力量使令它生起的,从自性来观察,它还是不生。
什么叫不灭呢?就是当我们人的果报结束的时候,可能我们就离开人世间;有些人善业强,到天上去;有些人有罪业,到三恶道去。诸法散灭,这个时候你这个人的色身,人的内心的果报消失了以后,这个时候也是因缘的消失;从本性的观察,它也是去无所至,它本性也是没有改变,所以叫做不灭,因为“法本不生,今则不灭”。因为它从来没有生,当然就没有所谓的灭。这个不生不灭,是约着本体来说。
这样子讲,不是说因缘的生灭之外,另外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本体。
这个意思就是说,佛法在观察诸法的真实相,是有两个角度:一个是从本体上来观察,一个是从现象界来观察。本体的观察,我们叫做“自性空”,就是没有自性;但是虽然没有自性,但是你做了一个动作,这个时候就有因缘了,就有力量会出现一个果报。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说我今生是一个人,那么我们怎么去观察这个人的果报呢?当然一般的外道就观的很粗浅,你就是一个人嘛。我们一般的科学家,医学家对生命的观察,只是观察到表面的现象,就是你有人的思想,有人的外表,有人的身心世界。
但是佛法对生命的观察,是看得非常透彻。他不但观察到现象,他还观察到它的本体,就是这个人的果报是无自性的。“无自性”这句话,龙树菩萨的解释叫“自性空”。但“自性空”我们还是不太明白,我觉得智者大师解释的好:
智者大师说什么叫“无自性”呢?就是它不决定。
就是你今生这个人的果报不决定,你来生不一定是人,这个人的果报只是暂时的因缘。当我们今天如果造了罪业,你来生这个人的果报就消失掉,就可能会变成一个卑贱的畜生的果报。有智慧的人知道要积集善业,他来生会变现比人更庄严的天的果报。所以这个人的果报是不决定,它不是经常这样子的。所以叫“自性空”。自性空呢,你念头一动,就因缘有。
“自性空”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个空性,佛法讲空性,简单的讲就是——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这就是空性。生命是可以规划的,从自性空的角度就是,比如说我来生希望做一个国王,这件事可以规划,因为国王的果报是因缘生,你只要把成就国王的因地具足了,你来生就能够做国王。
生命的十法界的果报,都是可以透过我们的造作规划而出现的,所以生命是没有决定性的。不是说你今生是人,你来生也是人,生生世世都是人,不管你造善造恶,都不能改变这个事实。这样子讲的话,这个生命是有自性;有自性的时候,我们造善造恶变成没有意义,因为我们不能改变一切事情。但是不是这样子,
生命的本质是空,因为空,所以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
你来生想要出现什么果报都有可能,你来生想到三恶道去,也可能;你来生想要现出天的果报,你很羡慕诸天,他也不用工作,衣食自然,身体健康,身体放大光明,有五种神通,那也是可能的。你只要把成就天的因缘具足了,这个果报就出现。我来生想要到净土去,也可以。你把成就净土的因缘具足了,净土就出现。所以当我们讲到空的时候。
其实空跟因缘有,是同一个东西,它不能分割的。
因为一切法空,所以因缘法才能够建立。如果一切法不是空,是有自性,那因果就不能建立了。因为你是个人,你永远是人,你造善造恶永远是人,那么这因果就不能建立了。所以龙树菩萨说,因为自性空,所以因缘有;因为因缘有,所以自性空。所以这个诸法的实相,它是空有同体的,同一个东西。所以这个地方他引一个《维摩诘经》的说法: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
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
那么身为一个菩萨,他的智慧,他同时观照到十方诸佛的国土,这种清净的国土跟这个众生杂染的国土,本性是毕竟空。虽然毕竟空,但是在修行的时候,他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他在因缘当中,不断的去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因为空性给菩萨的观念就是: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生命是可以透过我们的努力去创造的,去改变的。
所以当菩萨看到空的时候,他不是一种消极的悲观,而是当我们了解空以后,我们知道,生命是可以透过我们的努力而改变的,生命是可以创造的。所以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所以我们观察到空,事实上空性是很积极,有积极的一面。
那么这样子讲,我们把诸法实相的空性跟因缘,这两个是一体两面的东西说完以后,我们看第三段的总结:
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者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不达此理,横相是非,嗔他求生净土,几许误哉!此则是谤法罪人,邪见外道也!
那么基于这样的一种诸法实相,三世诸佛在演说佛法的时候,都要依止两种的真理:一个是真谛理,一个是俗谛理。真谛理是观察一切法的本体,所谓的空体,是无自性的空体。但是佛法也强调世俗谛:因缘。你有不同的造作,它就有不同的果报出现。所以当我们在谈论空的时候,不能够忽略了因缘的假名、假相、假用。当我们讲空的时候,而忽略了假名、假相、假用的因果,那么这个空就错误了。所以说呢有智慧的人,他知道在因缘当中,炽然的厌离娑婆而求生净土。虽然真实的通达自性不可得,但是在取舍上,还是应该要远离杂染的因缘,而亲近清净的因缘,这才是所谓的“心净佛土净”。
愚痴的众生,他听到空的时候,为空所系缚,他心就停在空的地方。他不知道空有另外一面的因为一切法空,所以一切法有无量的可能性,这种因缘。所以有些人他听到空,由空所执取,对空执取;有些人听到有,就执取有。他不能把这个空有同时的观察,而达到平衡。“不达此理,横相是非”,就是经常会错谬因果。那么“瞋他求生净土”,一方面耽误了自己,一方面耽误了别人,很容易就会造成一种谤法的罪人,落入邪见外道。
这个意思就是说,在佛法的修学当中,其实我们应该要注意因缘;所以《法华经》上说,“佛种从缘起”。我自己学习空性,我觉得佛陀说空是有积极的一面,其实佛法讲空,它的讲空的目的,是要显一切法因缘生。讲空,不是佛陀的本意,佛陀讲空,是为了要建立十法界的因果。因为一切法空,因果才能够建立起来。所以我们在刚开始修学的时候,一定不能忽略了因缘的力量。
比如说我们今天学《法华经》,《法华经》当然是大乘佛法最圆满的一个教法。《法华经》它强调一个修行的概念就是: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当然真实的谛理,一切的圣人内心是安住在我空、法空,所以内心当中他没有这种取舍的波动。但是一个人要悟入真实相,一定要有方便门。比如说这个房子,我们这个讲堂,如果没有那个门,我们不能进到讲堂;所以门本身不是讲堂,但是你没有经过这个门,你就不能进入到讲堂。佛陀的说法,是施设种种的方便。
比如说,这个文字就是个方便,佛陀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佛陀觉悟了空性的真理,但是这个真理的信息要传递给众生,他必须要假借文字。因为人跟人之间信息的沟通,是假借文字。所以佛陀把这个圣道的真理,放在文字里面:“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十个字有圣道的力量在里面。那么当我们一个凡夫把这几句话在心中思惟的时候,就能够从文字的理解,而转成内心的智慧。所以我们刚开始也是假借文字的理解,才能够真实产生观照的智慧。
所以当我们忽略了因缘,我们不可能修学圣道;因为你离开了因缘,你没办法修行。说是皈依三宝,当然三宝是“理体三宝”,“理体三宝”在我们的心中,“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但是当我们每一个人踏入三宝的时候,都是要假借“住持三宝”,就是事相的三宝,我们应该要假借唱唱炉香赞,做做义工,就从这些因缘当中跟三宝结缘,慢慢的再听闻佛法,明白生命的道理,从生命的观察开始自己提升自己,调伏自己的烦恼。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一定是有方便门,就是有一些方便门,才能够悟入真实相。
我们净土宗的一个祖师叫彻悟禅师,彻悟禅师他本来是禅宗的一个大德。他师父在往生了以后,把禅宗的道场乃至于禅宗的法脉,都交给了彻悟禅师,希望他继续把这个禅宗的法脉延续下去。后来彻悟禅师大家都知道,他后来修习净土法门,改成念佛。改成念佛以后,他就下定决心要跟大众做一个白告、表达。他就把大众集合起来,他说,我以前是修禅宗的,但是我现在开始念佛求生净土;如果有人愿意跟我走的,我们就离开,你愿意参禅的,你就留在这个道场。
他讲完以后,他几个禅宗的师兄弟就出来讲话了。他说师兄啊,师父看你很高的根性,把祖师的位置留给你,你现在要放弃禅宗。好,我问你一句话,你答的出来,你现在可以离开。当然这个禅宗也是一个通达实相的一个宗派。他师兄弟就问他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金刚经的话。那么娑婆世界是梦幻泡影,极乐世界也是梦幻泡影,都是一场梦。因为大家都没有离开无明,都在无明大梦当中。那么这两个都是梦,那你为什么要离开这个娑婆世界的梦,到极乐世界那个梦去呢?没有意义。就以这个梦幻泡影来问难净土。
彻悟禅师说啊,没有错。我们今天到净土去,其实我们内心当中是带业往生,我们心中还是有无明,我们还是在梦境当中,还是一个颠倒众生。但是这个梦不同,有两种不同:
第一个,娑婆世界的梦是一种苦,痛苦的梦,是一种恶梦者也,极乐世界是好梦者也,这个梦有苦乐的差别。因为你在娑婆世界的流转,我们生生世世必须要受到老病死的刺激干扰;所以娑婆世界的梦是恶梦,极乐世界是好梦。这第一个不同。
第二个,娑婆世界的梦是添梦,添就是增加。极乐世界的梦是醒梦,它有醒梦的功能。也就是说呢,当我们今天选择在娑婆世界流转,我们这个流转生生世世,越流转越颠倒了。极乐世界刚好相反,当我们今天选择极乐世界的时候,极乐世界的果报体当然是非常庄严。但是我们读《阿弥陀经》,一定要注意一个观念,就是我们今天的内心去受用极乐世界的功德,“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极乐世界的安乐果报有一种清净的力量,它能够引导你念佛、念法、念僧,它有醒梦的功能,他有引导你趋向于圣道的一种功能。
所以说,虽然留在娑婆世界它也是一种因缘,极乐世界也是一种因缘。但这两个因缘有苦乐的差别,也有染净的差别。所以身为一个有智慧的众生,我们应该在这因缘当中善知取舍。应该是这样子。
在我们中国的历史故事里面有一个叫文昌帝君,诸位可能很多人听过了。文昌帝君的故事,它是说在周朝,他在周朝的时候,当然我们讲春秋战国了,他都是一个读书人,苦读圣贤之书,久修圣贤之道。所以他在整个周朝当中,做了十七世都是读书人,在朝廷上做官的,是一个好官,积集很多的善业。那么到第十八世的时候,这个当中是一个生命的关键点。
文昌帝君在第十八世的时候,他是到了汉朝,他是做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汉高祖他有两个夫人,主要两个夫人,一个是吕后,就是所谓的皇后吕后,第二个就是汉高祖宠爱的戚夫人。因为汉高祖打天下的时候,吕后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有心机,有谋略的人,她帮助汉高祖很多很多的因缘。可以说汉高祖是一个一介的凡夫,能够打下天下,吕后功不可没。所以汉高祖做了皇帝以后,就封这个吕后做皇后,吕后生的儿子就升为太子。但汉高祖的心情是比较偏爱戚夫人,戚夫人生的儿子就是赵王如意,文昌帝君的投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