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家识字不奇怪,但这样的书,莫说寻常闺阁女子,就是云娆的祖父那里都没几本。
若论闺阁之中,云娆也只在明氏那里见过些。
明氏的才学承自本朝名儒明老太爷,那么潘姨娘呢?这些不大可能是裴元曙相授,也很难无师自通,难道也是潘姨娘幼时家学渊源?
既然有不错的家世,又怎会沦为姨娘?
云娆抚着架上珍籍,想着从前裴砚一些古怪的言辞,心里隐隐有些奇怪的猜测。
不过也只限于猜测而已。
她身为晚辈,不好揣测这些事,便取了本感兴趣的书来翻阅。之后陪着潘姨娘用了饭,两人聊着裴砚的事在水边散步消了食,因今日马车颠簸得实在劳累,便早早歇下了。
……
次日清早晨光入窗,照得满室明媚。
云娆与潘姨娘一道用了饭,趁着前晌天气还不算太热,在院外随意走了走,就着农田山水倒颇有闲趣。
走累了,前面正好有座茅亭。
伺候潘姨娘的小丫鬟颇有眼色地停下脚步,在茅亭几十步外伺候,云娆见状,便也让绿溪和青霭留在外头。
潘姨娘熟稔地坐在条椅上,抬了抬下巴,“从这里瞧过去,觉得风景如何?”
“从前只是在书上读田园诗,如今全在眼前了。”
潘姨娘听了一笑,道:“若换了是你,想住在这地方,还是想住回侯府?”
云娆被问住,片刻后不免失笑。
若论起嫡庶妻妾的礼教,两人算不得正经婆媳。可经过这短暂的相处,云娆却很清楚地知道,不管是为了裴砚,还是因为彼此的性情,她心底里都更认可潘姨娘这个婆母。
以潘姨娘的性子,必定更爱这天然图画,而不是去侯府跟那些各怀心思的主母们斡旋。
“这地方住着确实比在侯府舒心。”云娆这话是发自内心的,“若不是局势动荡,我也想像姨娘一样,过这样清净悠闲的日子。只是如今贼寇四处流窜,庄子上毕竟不及侯府护卫周全,姨娘独自住在这里,未免让人悬心。”
“文台是个武将,不太会跟姑娘家相处,有些事或许没跟你说过。”
潘姨娘提到儿子的时候,唇边不自觉就泛起了笑意。
她抬目四顾,问道:“你瞧瞧,我这院子周围还住了谁?”
“是些农户和猎户?”云娆瞧着那些平平无奇的院落,不甚确信地道。
潘姨娘笑着摇头,“文台征战沙场辅佐宁王,京城的人姑且不论,北夏的人难道就不恨他?那个叫屠长恭的,据说是北夏一等一的名将,栽在了文台手里,他们难道不想找到文台的软肋,伺机报复?”
这话一问,云娆顿时若有所悟。
就听潘姨娘道:“放心。就算侯府被人端了,我这里也能安稳无事。”
这话说得云娆险些失笑。
不过认真一想,还真是这么个理。
她跟裴砚都不算正经夫妻,裴砚尚且寻了贺峻这么个深藏不露的高手来给她当车夫。潘姨娘那可是裴砚最看重的骨肉至亲,不管宁王殿下还是裴砚,必定都会精心看护着的。
这样一想,先前的忧虑霎时烟消云散。
云娆瞧着那些庄户,忍不住也笑了起来。
此后,云娆只字不提回侯府的事,只管趁着这难得的空暇替裴砚陪伴潘姨娘,顺便讨教些书房里的事。
……
连着住了十来日,云娆才辞别潘姨娘,姗姗回京。
临行前潘姨娘又认真叮嘱,让她不必掺和长辈们的事情,更不必忌惮范氏那个外强中干的,只管安心过日子。若在侯府碰见难处,或是裴砚欺负她了,就到三水庄来,至少能得个清净的住处。
云娆听得心里泛暖,哪怕知道日后会与裴砚和离,也打算和离前多来这里住住。
回到侯府,自然无需多提潘姨娘住处的防守,只说自己费尽唇舌劝了好些天,潘姨娘始终不肯松口,才无功而返。
范氏听到这消息,竟自松了口气。
至于薛氏,原本也只是想借机恶心范氏而已,瞧着这些天范氏暗藏愁苦的模样,心里已然痛快了许多,自然也不再把这事儿放在心上。
日子仍慢悠悠过着。
云娆在潘姨娘手里淘了两本好书,加上跟贺掌柜约定的雕版之期邻近,每日晨昏定省之余,除了跟裴雪琼、明氏她们闲坐,剩下的时间就多拿来翻书、雕刻。
窗下光阴溜走,不知不觉间便过了中秋,邻近八月之末。
前去平乱的宁王和裴砚捷报频传,让好不容易听到好消息的承平帝龙颜大悦。
佳音传入枕峦春馆时,云娆悬着的心稍稍松了些,日子无形中有了盼头,趁着秋日曝书的时节,还把裴砚的一些东西也拿出来晾晒归置。
这边暗盼归人,侯府的另一头,薛氏脸上的笑却一日少似一日。
鹿岭的案子震动京城,前前后后的牵扯出了许多事,整个七月和大半个八月,刑部、大理寺等处都在为此事奔忙。
薛家不愿坐以待毙,难免四处奔走。
然而朝堂民间物议如沸,加之有些府邸在薛家宴席上无辜丧了人命,怨恨薛家罪魁祸首时,新仇旧恨一起算,也没少在暗里推波助澜。
这样暗中拉扯角力,直到八月底,案子才算全部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