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塔尔诺夫斯卡亚至第五号调度站——在地图上已标为“停用”,但近期反复出现在“技术工程组”的封闭申请中。
周奕皱了皱眉,拿起红笔,把这三处画了框,旁边写上一个词:
“备用线路。”
核弹头本身并不一定固定走哪一条线路。
而是根据最近的安全等级、干扰因素与目标位置进行动态调度。
这意味着,他无法仅靠现有观察锁定某个确切的运输窗口。
周奕叹了一口气。
他需要线人。
不需要是政府高层,或者某些军官。
仅仅是最基层的那一批人就足矣。
因为他们能在运输安排开始的八小时、甚至十二小时前,拿到“特殊调度”的间接预警。
比如:
“今晚别靠近第十三号岔口。”
“b13,22:40,jzk”。
没人会去问目的地是什么,也没人敢问装载了什么。
可对自己来说,这种“模糊”的信号反而是最有价值的。
他不需要知道编号,不需要知道单位名称,也不需要知道完整的路径。
只要能锁定临时封锁的时间,就足够开展行动了。
就在这时——
“咚、咚。”
两声敲门,力道不重,却打断了周奕的思路。
嘴里还叼着烟,他反射般地抽出腰间的手枪上膛。
然而,不等周奕起身,外面就响起了前台女接待的声音:
“法霍德先生?是我,达丽娜。楼下有人找您。”
“说是您朋友,叫安东。”
周奕没有第一时间回应,视线落回桌上的时钟。
下午三点二十七分。
下一秒,周奕才反应过来今天是他与伊戈尔第二次见面的日子。
前阵子,安东就跟他说过。
结果他光忙着追踪核弹的位置,差点把这事给忘了。
“我知道了。”周奕沉声回应道:“请告诉他我五分钟后下去。”
门外的女接待答了一句“好的”,脚步声便渐行渐远。
周奕快速熄灭烟头,从衣柜底部抽出一个薄型防水袋,将分类好的文件、便签和标记图整齐塞入。
随后,拆开床下的活动板,将整个包裹嵌入夹层之中,用胶带固定,再将木板恢复原位。
之后,他来到门口,从兜里拿出一段极细的尼龙线,一端绕在门闩下方的钩环内,另一端接在一枚黄铜片上。
黄铜片被蜜蜡粘在床脚背后,不易察觉。
若有人推门超过一定角度,拉力将撕裂蜡质连接,铜片跌落,线也随之松动。
回来时,只需检查蜡痕和铜片是否移位,便能知道是否有人入侵过。
不算很专业的手法,但在这种情况下,勉强够用。
毕竟,自己又不是专门来搞谍战的。
周奕最后检查了一遍确保没有任何遗留,才重新穿上大衣,把手枪别进腰间。
离开房间前,他再次点燃一支香烟。
烟雾弥散,周奕目光平静,走了出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