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线人
下午两点三十八分。
阳光透过廉价窗帘的缝隙打在木地板上。
周奕坐在酒店房间里,穿着一件浅灰色衬衣,袖子挽至肘部。
在他面前,摊着一本词典和一张军用地形图,标注不新,但还算清晰。
随后将烟头按灭,周奕拿起笔记本,翻到最新的记录页,继续梳理过去几周耗时跟踪的军车转运路线。
几辆不同的zil-131。
从那处距离塞瓦斯托波尔西南约六十公里的隐蔽设施发出。
外表统一刷成绿色,尾部盖着苫布,行驶时间都集中在夜间八点到十点之间。
路径不同,却总在某一段区域“消失”。
不进入城区,也不直接靠近火车站。
先前几次他以为自己跟丢了。
直到后来,他才开始注意到那些车最终都驶入几个“技术单位”的围墙后面。
表面上是退役化工厂、动力调度点,或由地方部门接管的仓储单位。
实际上,它们都有一个共通点。
临近废弃铁路或具备转轨能力的车厂支线。
多被划入“临时技术作业区”。
可在短时间内封闭、绕开民用调度体系而不经公开报备。
周奕依次列出七个这样的位置,在地图上用红笔标记下来。
然后换上黑笔,尝试画出一个包络圈,将这些点连接。
他本来没指望能看出什么规律。
但当线条逐渐闭合,竟然发现这些点大致围绕着同一条主干道。
连接克里米亚与乌克兰本土的南部铁路线。
当然,不是每个点都精准契合。
有两三个明显偏离,甚至其中一个甚至与目标之间隔着整片丘陵。
但剩下的几个点形成的走势太具暗示性了,像是某种“弱关联结构”。
看似松散,却在关键节点上有所交汇。
周奕迟疑了一下,还是把这条主线圈了出来,并在笔记本上补充记录:
“多个转运点分布在周边,构成间接连通结构,推测存在隐藏交汇点。”
但光凭地图还远远不够。
重新点上一支烟,深吸一口,周奕拿过第二打材料,对着词典挨个翻译。
包括几张通告和简报,分别来自不同的日期和刊物。
大多数钱就能搞得到,尤其是对那些工资被拖欠数月的职员来说。
更加幸运的是,这些内容中,有几个关键词反复出现。
夜间封闭、技术车通行、以及未列明的支线维护。
“因维护需求,卡缅内—博霍达尼站将于次日凌晨一点半至四点封闭作业。”
“铁道第十三局调度通报:多组技术作业车编组申请夜间优先通行。”
表面上是正常的运维,但问题出在了时间点上的重合。
每当他目击某辆军车悄然驶入非民用区域后,在接下来的六至八小时内,总会在沿线某处发现类似的事后通报。
不是一次,而是三次。
彼此独立,却都出现在行动的次日凌晨。
这不是巧合。
周奕吸了口烟,用笔写下时间点、调度等级、封闭段坐标,再将其与之前的路线重迭。
最后,三条最具可能性的位置逐渐浮现:
1.卡缅内站——通往敖德萨的主干编组点,三次封闭中出现两次,且本身极少用于民用货运;
2.巴赫奇萨赖东侧支线——连接黑海沿岸数个退役军事码头,白天废弃,夜间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