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海洋任重道远啊!”
朱由检看着福建和江南传来的消息,感叹道。
郑芝龙等海盗首领在有机会时尚且走上陆地,更别说那些江南士绅了。
虽然朱由检给他们留了一个口子,允许在海外拥有大量土地和奴婢。
大部分士绅在反抗无果后也选择认命,接受他这个皇帝的好意。
但是总有人心里不甘愿,闹出各种事情来。
这不,在张溥出发前往南京应试后,苏州士绅就搞出来一件事:
“苏州士绅和农民要求按新制度量衡丈量土地,和其它地方的田亩统一。”
“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惜提出来的人却不怀好心。”
统一度量衡是朱由检一直提倡的,按理说他应该支持。
但是比较麻烦的是,苏州的亩向来比较小,一亩只有其它地方的七八成。新的度量衡制度下,旧亩又只相当于新制单位下0.92市亩。
所以苏州的亩,换算下来只相当于0.6-0.7市亩。原本估计能清丈出的千万亩,瞬间缩减为六七百万亩。
这对赋税定然有重大影响,也是朱由检为难的地方。
他问经苏州回京的王文政道:
“苏州的情况到底怎么样?”
“士绅对朝廷态度如何,民众又是何看法?”
王文政作为未来的东厂总督,经过苏州不可能不探查一下。他向皇帝回道:
“苏州士绅虽然有些人对朝廷不满,但是让他们反抗朝廷,这些人是万万不敢的。”
“苏州能打的人在单师傅南下组建武道协会后,也都被吸纳了进去。”
“就算有士绅想动手,他们也找不到敢于出手的人,分到田地的民众也不会支持他们。”
这让朱由检点了点头,对东厂和锦衣卫的工作颇是赞许。
对苏州这样的地方,根本是用不到军队的,锦衣卫这个被他改造成警察机构的衙门,就能镇压苏州的反对势力。
苏州士绅能做的也就是软抵抗,把朝廷的政策曲解为对自己有利。
所以朱由检决心要好好和苏州士绅磨一磨,把各项措施尽量完善,减少他们钻空子的空间,然后再推行到江南各地。
他向王文政又问道:
“除了分到地的农民外,商人和工人呢?”
“他们是何看法,民间是否稳定。”
王文政笑着说道:
“工人都说皇上爱护他们,对张先生提出的终身雇佣制、八小时工作制、技术等级工资制都很支持。”
“女工还专门组建了女工协会,想要选出做事勤快的女工到宫里侍奉皇爷。”
“还有些五不男、五不女想在内廷做工,宫里要不要接纳他们?”
朱由检对此欣然接纳,说道:
“既是苏州民众的心意,当然要接纳他们。”
“不过一切都要全凭自愿,他们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力。”
“做工的也要按规定签雇佣合同,不适应可以按合同条款解约。”
“对苏州雇工一定要特别照顾,他们可以作为内廷在江南的根基。”
又特意提点他道:
“先前魏逆掌权,被各地抵制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手下出身北直隶的太多,尤其是宫里的人。”
“所以南方的人一定要招,尤其是皇后的家乡苏州,从雇工中招募,让他们有翻身的机会,制衡苏州士绅。”
“还有凤阳那边,也可以适当招募些。宦官不仅要以北直隶人为主,还要有人出身南直隶。”
这是他对宦官势力做出的调整,想要尽可能地扩大他们的来源地,扩大内廷在各地的影响力。
只要有一个人在宫中出头,就会对当地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地方士绅也必须要考虑他们,等于让地方又多出一股势力。
未来,宫里的宦官仍旧会以北直隶人为主,却也会增加一些南直隶和海外塞外的人。这都是朱由检为皇室划定的基本盘,用宦官和地方直接产生联系。
王文政身为北直隶人,对此自然是有些不情愿的。但他知道皇帝是为了扩大内廷影响考虑,而且这番推心置腹的话,也表明了对自己的信任。
所以他当即说道:
“臣一定会加强对宦官出身的审查,多增加一些苏州的人。”
“这件事要不要告知内官监刘掌印,让他优先提拔苏州的人?”
朱由检微微点头,说道:
“告诉刘若愚可以,但是优先提拔就算了,一切都按规矩来。”
“不过可以给几个内书堂名额,对一些有天资的重点培养一下。”
“宫里宦官要用可靠的人,从小培养起来。”
王文政将这些记下,然后才回答皇帝之前询问的苏州商人的问题,禀告道:
“苏州的小商小贩,对朝廷政策大多是支持的,他们愿意缴纳税费,并希望组建协会,对税吏进行监督。”
“大商人则很不满,认为朝廷以税收入股,是强夺他们的产业。”
“尤其是苏州士绅很多人都经商,他们是对此最不满的人。”
“有些人愿意上交官田,但是对营业税却很抵制。”
朱由检若有所思,隐隐明白了苏州的事情又起波澜的原因。
显然,是那些士商合流的家族,在得知营业税后闹出事情来。
他对此哂笑一声,问道:
“以你估计,苏州的商税能收多少?”
“能达到苏州田赋的几成?”
王文政知道皇帝注重数字,不敢胡言乱说,思量了一会儿才说道:
“苏州商贸兴旺,至少能达到田赋的两成。”
“估计能征收到二三十万两银子。”
朱由检估摸着这个数字,又问王文政道:
“苏州折银的标准是多少?”
“二百万石田赋能折合多少银子?”
王文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