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微冷的寒风,宁明志快速的朝回家的公交车站走去。
所谓的‘家’,就是他在公司附近租的一间小房子,仅有两个房间,因为父亲是肺癌晚期,目前在化疗的治疗过程中,每隔三个星期就要去医院化疗一次,中间还要及时关注血小板、血常规等指标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副作用对身体的影响。
房子租在公司附近的话万一有什么急事回家方便一些,当然了,万事有得必有失,照顾父母是方便了,可是公司所在的地方位于城区,房子的租金也很高,再加上化疗的高额医药费,对于宁明志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父母之前都是一直在农村呆着的,连普通话都不会说,所有的事情都要宁明志亲手操办和随身陪伴。之前有事情还可以跟弟弟宁致远相互商量下,轮流照顾下,可现在,所有的事情都落在了宁明志的身上,不仅没有了能分担的人,还又多了宁致远的这档子事情,宁明志一时间觉得自己的处境比来回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还要惨。
西西弗斯也就是每次把一块石头推到山顶,整个过程没有其它的事情干扰,推上去松手石头自己滚下山,然后西西弗斯再走下山,把石头推上山,如此周而复始。但未尝不会乐在其中呢,西西弗斯的真实想法谁又能真正体会到呢?除了他自己以外。
人生啊,当你面临的境遇越来越糟时,无论什么样枯燥的重复都是一种巨大无比的幸福。
宁明志感觉很多时候就快要坚持不住了,被身上的担子压的喘不过气来。两个姐姐都在老家的农村,也没有在大城市生活过,大姐宁静有两个女儿,二姐宁菲有两个儿子,姐姐在家带孩子,姐夫外出打工赚钱,农村的生活模式就是这样,几十年了都没有发生过太大的改变。
要说改变,让宁明志感受最深的还是去年带父母回老家过年时看到的景象,自己从小长大的农村,竟然比想象中的更加破败不堪,村口的路,以前还是沥青路,现在沥青早就坏了,坑坑洼洼,村里也没人修;
以前上学每天都要走过的一座小桥,以前两边都有护栏,现在呢,护栏都成了断壁残垣。再加上很多人家也都跟宁明志家这样,父母都跟着儿子到了大城市去带孩子,过年了很多家都是大门紧锁,不能说是荒无人烟吧,最起码生活气息已经快要没了。
两个姐姐就这样在农村里做点手工活,带着两个孩子,全部的家庭开支和村里的人情世故都靠姐夫在外打工的收入。也就是因为这样,无论是在金钱上还是在精力上,父母这边两个姐姐都是帮不上什么忙的,宁明志也不忍心让她们再帮忙了,就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了。
可最近,屋漏偏逢连阴雨,大姐宁静那边是日子都过不成了,大姐前两天给他打电话,哭着说大姐夫出轨了,在外面打工时和别的女人好上了,那女的已经怀孕了,还挺着大肚子跑到家里来找她逼她赶快离婚了,她是从来没受过这样的委屈,大姐夫也是鬼迷心窍的一定要离婚了,问宁明志自己该怎么办。
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宁明志只能安慰着大姐,让她打起精神来拿,无论遇到什么不顺的事,都要挺住熬过去。宁明志还嘱咐大姐这件事千万别让爸妈知道了,跟他们说了他们只会跟着干着急,也没有多大帮助;
还嘱咐她这个婚要是非离不可,你把大概的情况跟我说下,我这边帮你咨询下律师,不要吃亏了就行,毕竟这是他要着急离婚,对你来讲是有利的,你想好你离婚的条件,看他答不答应,不答应就拖着。至于以后的路该怎走,就只能靠你自己了,我这边是真的没有时间和精力了。
唉,人呐,再坚强的人也有泄气的时候。
宁明志就这样边走边胡思乱想着,连天空飘起了濛濛细雨都没有感觉到。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已经影响到他的本职工作了。
父亲的这个病,身体上的不舒服是说来就来,不定时的就要去医院,跟领导请假已经请的在领导那里有了很大的意见。直属领导虽然也很同情他的遭遇,也根据自身的能力无微不至的体谅和帮助着宁明志,可是,凡事都有限度。
公司也不是救济所,没有义务去体谅每一位职工的生活困境,再说了,有着央企的背景和福利,更不缺有能力的人,宁明志的直属领导也推心置腹的跟他谈过很多次,这样的工作机会,是不可多得的,尤其是宁明志才刚入职一年多一点,正是要好好表现的时候,努力往上爬一爬,站稳脚跟,那一辈子的生活就不用愁了,但如果像这样经常请假,怕是他也没法保住宁明志的这个职位。
宁明志也明白,但有些事,不是你明白就有机会、或者说就能够心安理得去做的。
就拿出差这件事来讲,虽然直属领导是照顾着尽量有出差需求的项目都不交给宁明志,就因为这,很多好的项目、可以体现自身能力的项目,宁明志都错过了。但是总会有些特殊情况,人生中从来都不缺这种不得不。
就是会有你怎么着也不得不出差的时候出现。
有一次,宁明志去云南出差,刚去两天,半夜就接到了母亲打来的电话,说父亲身体疼的要命,从宁明志出差第一天的时候就开始了,疼的晚上都睡不着觉,已经一天一夜没合眼了。宁明志一听就火冒三丈了,质问母亲为什么不一开始疼就马上告诉他,母亲只能是委屈的偷偷抹眼泪。
宁明志不敢耽搁,连夜买了最早的机票就飞了回来,赶紧带着老父亲去医院。索性回来的早,医生说送的再迟一点都会有生命危险了。也就是通过这一次,宁明志再也不敢出差了。
能怎么办呢?他心里也清楚,父母都是怕耽误他的工作,很多时候身体上的不舒服都是硬抗着,除非真的扛不住才会给他打电话,宁明志跟他们说过很多次,不能这样,一开始不舒服了马上说解决起来也简单,越往后拖不是越难弄?他们不听。
后来宁明志就只能从省钱的角度上讲,毕竟父母他们这一辈的人都是心疼钱的嘛,就说越拖越难弄花的钱更多。
可是道理归道理,父母的观念又哪是说变就能变的呢。他又不能跟父母明说得了什么病,来让他们明白知晓事情的严重性。如果照实说了的话,父母肯定就不会治疗了,不是没信心,也不是怕麻烦,只是因为要花钱,为了省钱父母甚至不惜透支身体的,这一点,从宁明志小时候就深有感触了。
记得有一年的夏天,吃过晚饭后,父亲一天三顿都是要喝酒的,北方喝的都是散称的那种白酒,也不止宁明志的父亲这样,他父亲这一辈的人都是这样。不像当今的年轻人,抽烟喝酒是为了享受,或者单纯是为了发泄。
父辈那个年代的人,喝酒抽烟大部分都是为了缓解田间辛苦劳作的劳累。农民嘛,都是下苦力的,那个时候也不像现在有这个机械那个机械的,就是有,也不舍得花那个钱,多以田里面几乎所有的劳作,都是通过手工来完成的。耕地、浇地、除草、打农药,到最后粮食的收割,基本都是下苦力的。
宁明志也是亲身经历过这种劳累的。拿收玉米来讲吧,他们村里习惯叫玉米为‘棒子’,玉米的丰收是在中秋节和国庆节左右,那时候还是夏天,温度很高的,你要穿着长袖钻进玉米地里把玉米一个个的掰下来,聚成堆,装到麻袋里,再用车拉回家。
为什么要穿长袖呢,因为玉米地里的叶子密密麻麻,人钻进去会剌到皮肤,剌的一道道的,再加上出汗,那感受就很酸爽了。穿上热,不穿,痛,你自己选吧。
有时想想那真不是人干的活呀,一趟玉米地有一百多米,你从这头钻进去,到地的那头再钻回来,又热又闷,很容易中暑的。宁明志有好几次钻进去都摸不着方向了,有一次好不容易钻出来才发现自己跑偏了,跑到别人地里去了都。
也是因为这样,很多人不愿意自己吃这个苦,也想得开,就会雇人去帮忙收,这样比机械收便宜一点,每天200块,收个3天也就收完了,了不起是600块钱。就这样,不是这家在雇人就是那家在雇人,宁明志的父母甚至为了去赚这个钱,连着大半个月都在玉米地里钻来钻去,那个苦,真的是不知道他们怎么吃下来的。
所以,就是因为累,你经常会看到父亲那辈的人,在田间休息的时候,就会顺手点上一颗烟,在那里慢慢的抽着,边抽边喝着家里带来的大叶子茶。那是一种休息,也是一种激励或者说自我安慰吧,心里面想着抽完烟,鼓足干劲,再好好干活,不然哪能支撑的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