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是晴日,公孙弘的双人抬舆照例都停在承明殿的石阶下,今日大雨骤至,两个当值宦官早已将抬舆抬到殿门外廊檐下静候丞相出来。
汉制,诸侯王或老病大臣有特旨,可以赏未央宫乘双人抬舆。
所谓双人抬舆,不过一把特制的椅子,靠背和两侧用整块木板封实,只前方空着让人便于乘坐,雨雪天还允许在上面加一覆盖,前面加一挡帘,两根竹竿从椅子两侧穿过,由两人或手或肩抬扛而行。
公孙弘任丞相,老是真的,病是假的,凭此从元朔五年就一直享坐这把抬舆,夏秋交际的雨,来的也快,去的也快,当值宦官在抬舆上加了覆盖,抬舆前也加了挡帘,可这会儿,天又放晴了。
公孙度搀着父亲从承明殿向大殿门边几乎是挪着走过来的,短短五丈的路程,公孙度却像是走了三年。
一晌之间,外廷、内朝突变,两朝的二把手,御史大夫、中大夫都陨落了。
虽然直到陛下拂袖而去,父亲都一言未发,但中央属官又有几人糊涂?
张汤只是马前卒,真正的黑手,是他的丞相父亲。
高高的承明殿大门的门槛就在脚下了,公孙度却怎么都迈不过去,公孙弘这时竟双手加力,助儿子一条腿慢慢先迈过去,另一条腿又慢慢迈了过去。
抬舆的当值宦官可不敢怠慢,一个人立刻在抬舆升高了轿杆以使前面的轿杆着地,以让丞相方面迈过前面的轿杆,另一个也掀开了抬舆的挡帘侯丞相坐进抬舆。
公孙弘却仿佛没看到那乘抬舆,直接走下了大殿的石阶。
几个宦官都蒙了。
紧跟着师相出殿的张汤,对宦官们摇摇头,师相,这是想跟儿子说说话。
在张汤之后,两朝公卿、列侯、宗室大臣们也出了殿,三波人远远的,前面快,后面也快,前面慢,后面也慢。
“爹!”
公孙度这一声叫得近乎慷慨就义,“你老替殿下招风惹雨,可就没人替儿子遮风挡雨了,您老千秋之后,我怕是要千刀万剐了。”
他没有什么志向,或者说,在公孙弘之外,公孙家的儿孙都没有什么志向。
别管公孙弘的经历多么励志,从海上牧猪,到博士,再到金门待诏,擢左内史,御史大夫,拜相封侯,始终都激励不了公孙家人。
父亲步步高升,公孙度是欣喜的,但想的是父亲死后,能继承那“以丞相褒侯”的平津侯爵位,混吃等死。
至于丞相大位,别玩笑了,他能治理一县就不错了,治一大国,没那个能力知道吧。
眼看着父亲将不久矣,眼看着列侯之位将身,一向与陛下同舟共济的老父亲突然翻脸了,跳了船不说,还亲手宰了陛下几个干将。
光是想着陛下退朝时的气急败坏,公孙度就不寒而栗,等父亲死后,怎么顶住陛下的清算?
公孙弘停下了,缓缓侧转了头望着儿子,满头满脸都写着惊惶万状、欲哭无泪,“我的儿啊,过去的十年,大汉朝只是一个人在呼风唤雨,那就是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