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 第436章 至正十三年七月

第436章 至正十三年七月(1 / 2)

第436章至正十三年七月

关于新朝制度改革的问题,除了开始定下各种制度外,接下来还有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鲁锦搞了这么多部门,钱谁出?俸禄谁发?

朝廷官员的俸禄其实还好,虽然有十几个部,但前面那些朝代他们也有六部九卿,加一些乱七八糟的部门,数量其实也不少,只是名字不叫部而已,区别就是鲁锦把这些全都整合成了正式的部,换了个名字,真要算官员人数,不见得比唐宋多。

最关键的是,鲁锦说的那百万教师,以及国营公司的员工,全国各地医院的医生,警察局这样的部门,这些人到底算官还是吏,不算官吏的话应该算什么,他们的俸禄由谁来负担?

编制和俸禄还没讨论完,紧接着又引出新朝历法和工休制度,还有教材编写的具体问题。

汪广洋建议可以仿照宋朝制度,搞寄禄官、职、差、吏那一套,不过并非完全照搬,而是将其改为实职,只是借用名称和体系。

但秦从龙对此表示坚决反对,理由是宋朝的冗官冗员就是这套制度搞出来的。

由于宋朝得国不正,赵匡胤是兵变取得的皇位,本身又是经历过五代藩镇之乱,所以宋朝建立之后太过矫枉过正了。

皇帝不敢叫皇帝,也不敢穿龙袍,只敢穿官服,叫官家,底气不足。

怕别人学自己搞兵变,抢了自己的皇位,所以以文御武,杯酒释兵权,与士大夫共天下,穿的和士大夫一样,还自称官家,这不正是士大夫的形象吗。

地方上三权分立,确保藩镇不会再次出现,文官官职体系上,又搞出寄禄官、职、差这三套不同的独立系统,不仅武将无法形成藩镇割据,这下连文官也不能割据了,因为官职差这三套体系互不对板。

好处是防止了藩镇的再次形成,坏处是冗官冗员,以及行政效率极其低下!

举个例子,宋朝的寄禄官是虚衔,没有实权,只是个发放俸禄的标准,通过恩荫世袭,或者科举获得,只要你考上进士,立马就有个寄禄官,相当于你的工资等级标准,但是无实权。

然后是职,也是虚衔,就像什么某某馆大学士,主要用于表彰。

最后才是差,知县,知府,主簿,转运使,这些东西,代表你工作的具体岗位,这个才是有实权的。

那宋朝的冗官冗员是怎么产生的呢,比如你的差换了,你换岗位了,或者被贬了,失去岗位了,但你的寄禄官还没变,还在拿着朝廷的俸禄,这就造成了冗官冗员,和财政浪费,在宋朝这种类似的情况非常多!

所以秦从龙建议,新朝的官职直接绑定俸禄,官职直接对应实职,干什么岗位,就拿多少工资,可以有勋,比如什么郎某某大夫的那些虚衔,但只用来表彰,代表个人荣誉,不能跟俸禄和实权岗位挂钩,以免出现宋朝的冗官。

至于藩镇割据?就鲁锦拆的稀碎的这个权力构成,能搞出藩镇割据的那也是人才

最终还是鲁锦做出决定,新朝施行官、勋、职,军衔,爵这些体系,具体的编制划分,可分为官员、吏员和职员。

官员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俸禄直接和官员品级绑定;勋只是荣誉头衔,代表朝廷对其个人的认可,跟俸禄和实权都没关系。

职,这里指的是所有官营机构的职员,例如教师,医生,国营工厂,电报行的普通职员,都属于此列。

然后是职员的工资问题,鲁锦直接借鉴了后世的职称,按照职员的职称高低发放对应的工资,每个行业又略有不同。

搞定了这些,最后一个问题,职员的俸禄由谁来发?

警务是官,当然由朝廷发放,国营工厂职员,电报行职员,这些本身是能给朝廷赚钱的,因此给他们发放俸禄也没问题,相当于是他们自己养自己,不用朝廷来养。

最关键的还是教职人员,人数庞大,而且鲁锦还想搞基础义务教育,不说小学初中全部纳入义务教育,起码也得小学五年吧?问题是,以元末当前的人口规模,和财政收入,朝廷能不能负担的起全国的小学五年义务教育?

鲁锦对此的心理底线是,只要不超过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那就咬咬牙也要去搞!

有了这个底线,再去计算办小学的成本,建学校的钱可以让地方上出,地方出建材,然后让百姓服徭役去建,白嫖劳动力也要建,所以初期的建设成本是不用考虑的,关键是教职人员的工资。

目前元末社会上的工资标准,最底层的饭馆跑堂的小二,日薪一百文;码头力工日薪二百文,高级工匠日薪三百文,教师工资肯定不能太低吧?起码得比码头力工要高。

假如教师的日薪按三百文计算,只算工作日的工资,采用星期制工休,每周上五休二,每月四周,也就是说,教师每月工作20天,日薪300文,一个月就是六贯钱,六两银子。

每年两个学期,就按十个月算,那就是六十两,寒暑假只发放工作月的半数工资,允许带薪休假,那么寒暑假两个月,就是每月三两,一共六两,全年66两。

最后就是学校的规模,以当前七千万的总人口,平均寿命50岁计算,搞一个数学模型,年龄在6到10岁的小学适龄儿童,男女全算上,可能占总人口的7%左右。

因为平均寿命低,就意味着成年人的死亡率高,一对父母可能会生好几个孩子,整个人口结构中肯定是小孩占比更多,所以总人口的7%是合理的,那全国的小学适龄儿童大概就是480万人左右。

按照两千人一所小学,配50名教职人员,那就是2400所小学,12万教职工,每人每年66两银子,一年需要792万两的工资.这就是五年义务教育的代价

众人看到鲁锦算出来的这个数字,一年八百万两,太夸张了,基本和现在全年的盐税收入差不多,如果真要搞五年义务教育,就相当于把盐税全砸进去,这下真成了鲁锦说的,拿三分之一财政搞教育了

怎么办?免费的小学还要不要搞?大家都觉得肉疼,鲁锦自己也觉得肉疼,但基础教育对工业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咬牙死撑也是要搞的。

于是陶安建议,要不要把女童去掉,就按最简单的男女各一半计算,只要去掉女童,就能少办一半的学校,经费立刻就能缩减一半,一年四百万两,这就能轻松很多了,但是鲁锦不同意

基础教育可以用来塑造人的世界观,改变儒家对百姓的思想禁锢,引导社会发展方向,还可以通过历史教育提高南北百姓的凝聚力,改善南方百姓对北方的漠视和鄙视,也能让丢失四百多年的北方汉人认祖归宗,再说了,这个世界不可能什么都让男的来干,纺织厂要不要女工,电报行的员工能不能用女人?如果女童不能接受教育,这些事让谁来干?

既然基础教育一定要搞,那就只能想办法了,众人都开始集思广益,想办法节省开支。

陈遇提议学校不需要那么多教职工,40个班,每班一个教师,再加个正副校长,控制到42个人,体育老师可以由内卫军派人兼职,这样就能把工资开销压缩到665万两,一下子节省了130万两。

陶安也提议,寒暑假还给一半的工资,带薪休假这待遇太好了,完全没必要给这个钱。

带薪休假的目的,无非是想留住教师不让他们走而已,但是不上班又没工资,毕竟教师也要养家,如果只是这个目的,寒暑假可以不发工资,只给粮食,国家虽然没钱,但粮食还是有的。

寒暑假两个月,每月给两石米,一共四石米,按50文一斗的市场价,四石米也才二两银子,这比寒暑假的六两带薪休假要便宜多了,这样年薪就能压缩到62两,总开支也会降到625万两,比刚才又节省了40万两。

啧,真是一两一两的往下抠啊。

受到陶安的启发,最后李善长又来个更狠的,直接把教师月工资降到3两银子,但是每月另外再给两石米,米不值钱,两石米才一两银子,加上3两的工资,每个月工资成本4两,这样年薪就能压缩到42两,总开支成本也会降到435万两,一刀砍掉190万,这下又节省了三分之一

秦从龙也说,如果想继续省钱,还可以全给粮食不给钱,或者提高粮食的比例,降低钱的数量,比如每月三石米,二两银子,这样月薪就是3.5两,年薪37两,一年就是373万两,还能再节省60万,不过鲁锦没同意。

他本意是想让教师工资处在一个比较高的社会阶层,这样也好吸引到更多人投身教育事业,现在让这帮人三刀砍下去,从一年八百万两直接砍掉一半,再降到年薪37两,那就直接沦落到和跑堂的小二一个水平了,就算你嘴上喊奉献,可也不能让教师家里吃糠咽菜吧?

于是最终方案就定成了李善长的标准,每年435万两,这里面实际上只需发放302.4万两的钞票,剩下132万实际发的是米,大概是242万石,占总粮食税收的十分之一,盐税的三分之一。

搞定了小学的五年免费教育,剩下的初高中就好办了,初高中不再施行免费教育,那就可以找学生收学费,教师工资可以平均分摊到学生身上去,不求学校能盈利,只需学费养得起这些教师就行。

最新小说: 被绿后:我一天一百万生活费 开局退婚抄家?我靠蜀锦逆袭首富 八零:换嫁小渔村,我成全家团宠 风舞南诏 我在港娱吃瓜看戏 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公主在上,太傅别乱来 这个识别万物错的太离谱了! 斗罗龙王之九龙破渊 起源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