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甫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一样,“那没有,我一个小小判官,还是泰州判官,离着反贼八百里远,哪里认识红巾反贼的事。”
“那你说这有个屁用。”李齐不耐烦道。
李华甫却道,“可小人虽不知道的反贼的事,但做官半年之多,也有了一些浅薄的见识,朝廷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粮草。
“自红巾起事以来,徐州被那贼酋芝麻李所占,截断了漕运,海运又被浙东的方国珍所断,如今漕运海运皆停,自去岁八月芝麻李占徐州以来,朝廷至今未派大军来剿,是朝廷不想来吗,非也,我认为是朝廷筹军困难。
“知府大人你想,养大军也得有军粮啊,如今大都断粮近一年之久,恐怕连百姓都养不起了,又如何养的了大军呢,没有大军,又如何剿贼?
“是以,如今谁能解了大都缺粮之急,谁就能立大功,对也不对?”
李齐闻言又忍不住转头看了他一眼,“你说的倒是容易,我也知道只要送粮食就能立大功,问题是我上哪弄粮食去,连丞相都没办法的事情,我能有什么办法?你这说的不都是废话吗。”
李华甫只能又说道,“不,我认为朝廷是走了死巷子,钻牛角尖了,粮食是从何处而来的,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没必要非得从江南运粮北上啊,小人自幼便有一个疑惑,如今做了官更是想不通。
“那大都周边那么多土地,为何放着不种,年年从江南运粮北上呢?
“别的不说,就拿现在来说吧,若是现在在大都周边屯田,还能种的上晚稻,最晚九月末就能熟,这岂不是比从江南运粮还快?晚稻种不上也能种冬麦,来年五月就能熟,总比一直等着江南的粮食,等不到就饿死强吧。
“再说朝廷就算派大军前来,没有军粮又能打上多久?可别再打出个大败,那还不如不打,反而涨了反贼的气势,若是打通徐州漕运需要三个月的时间,那还不如先在大都屯田呢。
“更何况漕运长达数千里,只要有一处被人截断,漕粮就无法北上,而红巾这种事,历来是最难平定的,汉末的黄巾,唐末的黄巢,哪个不是闹了好几年,就算朝廷把徐州的芝麻李灭了,可只要大都自己不种粮食,随便一股红巾残部再次找个地方掐断运河,那大都不还是要饿肚子?
“要是连续饿上几年,我看大都的百姓也就饿死差不多了,更别想筹集到大军了。”
李齐闻言想了想,“嘿,你小子说的还真是那么个道理,这些都是你想出来的?”
“嘿嘿,咱就是瞎琢磨,没事跟衙门里的同僚们瞎聊,再说了,士别三日还当刮目相看呢,知府大人还不许咱有长进了?”李华甫陪着笑说道。
“嗯,是要刮目相看了。”李齐越想越觉得李华甫刚才说的靠谱,便开始主动问道,“所以你是要我给朝廷上书,让朝廷在大都周边屯田,等解了大都燃眉之急,再凑足了军粮,然后再率大军南下平乱?
“可是屯田需要大量的百姓,大都那边上哪去找那么多农夫去?”
啪一声,李华甫顿时一拍大腿,把李齐吓了一跳,就见这李华甫气道,“说到这个,我就要说朝廷那群吃干饭的没脑子了,没人屯田,却放着中原那么多流民去当反贼,朝廷要是早点把这些流民抓去大都屯田,又哪会有这么多的红巾。
“如今这些中原的流民,就在反贼和朝廷中间,朝廷不用他们,反贼就会把他们拉走,朝廷要是把他们多拉走一些,反贼就能弱上几分,这么浅显的道理,朝廷那么多人居然没一个人做,真是,真是.”
李华甫正在那怒其不争的骂着,却突然发现李齐在旁边直勾勾的看着他。
啪一声,李齐也拍了下大腿,“对啊,你小子说的对啊,把中原的流民都捉去大都屯田,既能解决没人屯田的问题,又能减少红巾的兵源,可谓一举两得之事,的确是个好主意。”
“嘿嘿,你看我就说我想的是好主意吧,知府大人给丞相上疏,把这主意一出,还不得记个出谋划策的大功?到时候知府大人发达了,可别忘了提携一下小人。”李华甫连忙又说起了他那升官之事,生怕引起李齐的怀疑。
李齐上下打量他两眼,“好小子,果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没想到你李华甫如今也有这样的见识了,你快快把你刚说的那些都写下来,老爷我要用。”
“啊?我写?这,还是算了吧,小人字丑的很,更不会做文章,大人让咱读还差不多,我哪会写奏疏啊。”李华甫连忙推辞道。
李齐闻言听的直摇头,“算了,白瞎了你想出来的主意,还是我自己来写吧,就你这个奏疏都不会写的蠢样,你也撑死就能当个县令了。”
“那是,要不哪能您当知府呢。”李华甫连忙陪笑道。
于是李齐当场开始草拟奏疏,又让李华甫在旁边补充,等写好一份,又润色了一遍,修改无误后,又誊抄了一遍,立刻喊人将这封奏疏快马加鞭递到大都,甚至李齐还大方的赏了那送信之人两锭银子。
李齐还跟李华甫解释道,“这样的奏疏就是要快,万一有人跟咱们想出一样的主意,这建言献策之功就没了。”
“是是是,还是知府大人考虑的周到细致,小人就不懂这些。”
“呵,你要学的还多着呢。”李齐顿时得意道。
“那小人的泰州县令?”
“先回去等着,老爷我这边的功劳和赏赐都还没影呢,你急什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