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他南下的时间必定不会太晚,我预测最迟今年秋收,他一定会来,因为再弄不来粮食,大都的人口就要全饿死了。
“那么,按照这个局势分析,就会出现一个问题,脱脱是肯定要打通漕运的,打通漕运是为了江南的粮食,可是如果到了九月份,他刚刚击败了芝麻李,收复了徐州,打通了漕运,可是江东产粮地却落到了咱们手里,那么脱脱还是得不到粮食,咱们接下来就要亲自面对元廷中央的报复了”
“.”冯国用和李善长一听也麻了,直面元廷中央的怒火,要是再让他们发展个三年,他们还真不一定怕。
可是按照包毓的说法,他们这边刚刚攻占金陵,还没在江南站稳脚跟呢,徐州芝麻李刚灭,他们就要独自承受脱脱的怒火,这就有点麻烦了,你哪怕给他们半年的发展时间呢
可事实就是没有发展时间。
鲁锦也闭上了眼睛思考了起来,现在的局势,貌似和原历史的出入越来越大了,有点超出他的掌控了,所以不能再如此依赖历史了,不能慌,要靠自己分析。
现在和原历史出入最大的地方是哪呢?是淮西这股势力,原历史是朱元璋,现在是鲁锦,淮西这股力量渡江的时间大大提前了。
原历史上,朱元璋渡江是在1355年,那时候徐州已经被脱脱屠了,53年张士诚起义,占据高邮府城,然后就有了史书上那离谱的记录,脱脱率领藩汉高丽联军一百万,进攻高邮,最后脱脱落得个类似岳飞的下场,被元顺帝一封诏书流放到了广东,没过多久就被毒死,脱脱下线。
脱脱死后,元廷的百万大军瞬间土崩瓦解,大量元军倒戈投入了红巾军阵营,龙凤北伐的东路军副帅田丰,就是那个时候加入的。
而张士诚也在这次抵挡脱脱,致使元廷中央大军大败后,获得了巨量的兵力补充,以及巨大的威望,他本来想渡江攻占金陵,成就一番霸业,但他弟弟却劝他先去打苏杭,因为苏杭够富,于是张士诚便率兵南下打苏杭去了。
之后又过了一年多,朱元璋才开始渡江,也就是说,老朱渡江的时候,附近已经没有什么强敌了,至少元廷中央再也派不出中央军了,只能依靠地方军阀镇压红巾军。
所以不客气的说,老朱打的都是地方军阀,除了在濠州保卫战时期,抵抗过中央军贾鲁分部的压力,他几乎没怎么跟元廷中央军照过面.
另外还有一件事,脱脱的死,放在元末历史上应该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如果将元末乱世划分为四个阶段,那么脱脱死之前,就是第一阶段。
这个时候的元廷尚有余力,可以调动中央军的力量对各路红巾军进行镇压,脱脱死后,元廷再也没有直接力量镇压红巾军了,只能不断放权给民间武装,让他们帮忙镇压红巾军,也就是元末乱世的第二个阶段,军阀混战的开始。
第二阶段也是南方赛区吃鸡大赛的跑毒圈阶段,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还未见面,都在各自扩张,蚕食元廷在南方的地盘,直至三方在决赛圈相遇,开启第三阶段,南方赛区决赛圈吃鸡大赛,最后朱元璋获得胜利,整合了南方所有的地盘,然后开启了第四阶段,北伐阶段。
捋清了时间线,那么再看眼下的情况,就会突然发现,鲁锦这个时间段渡江,几乎是难如登天.
把渡江的时间线从1355年提前到1352年,提前三年,这个时候徐州芝麻李还在,徐州人民还没被屠,不出意外的话,张士诚要明年起义,江南的元军要被徐宋引走,江南兵力还算‘空虚’,可以说,这个时候的确是进攻江南的最好时机。
但是拿下了江南,接下来就不好办了,鲁锦就得独自面临元朝中央的压力,原历史上的那‘百万大军’,很可能就要打到自己的身上。
不对,不对,鲁锦突然意识到,自己好像搞错了矛盾重点,除了那些原历史上的时间节点之外,自己好像还忽略了一项很重要的事情,粮食,对,是粮食!
脱脱为什么要打徐州,为了恢复漕运,恢复漕运则是为了江南的粮食。
徐州被屠,漕运恢复,脱脱撤兵,张士诚起义,漕运再次中断.
对,这中间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被鲁锦给忽略了,那就是屠完徐州之后,脱脱回到大都,预感江淮那破地方肯定还有人要造反,方国珍也不是个好东西,一会叛一会降,根本不老实,漕运和海运都不靠谱,想让大都百姓吃饱肚子,不能全指望江南的粮食,还是要靠自己种粮。
于是在1352年年底,到1353年上半年这段时间,脱脱这个第一权臣,在丞相和太师的基础上,又给自己加官大司农,征发河南、山东,江淮大量民夫,强制拉到河北去屯田,其耗资之巨,据说仅这次屯田的费,比贾鲁治黄河的工程费还高2.5倍.
史书记载,南至河北沧州,东至山海关,西至太行山,北至燕山,都在脱脱这次的屯田范围之内。
而且元末明初还是一段少有的温暖期,温暖的气候给北方带来大量的降雨,在直接引起黄河决堤之外,也给北方带来了一些好处,那就是,当时的河北是可以种植水稻的,没错,就是水稻。
于是1353年当年,在脱脱的大力督促下,屯田初见成效,大都当年就几乎实现了自给自足,对南方的粮食依赖度没这么高了。
所以说,核心矛盾是什么?或者说脱脱为什么要打南方?因为缺粮。
可如果北方屯田成功,大都不缺粮食了,那为什么还要打南方的起义军?
红巾军造不造反关元顺帝小铁锅什么事?他继续跟那些密宗的妖僧玩十六天魔舞就好了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