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英雄回家(2 / 2)

原来,自从儿子参军后,王李氏每年都要做两双布鞋,随着慰问品寄往前线。儿子牺牲后,这个习惯一直没改。围观的乡亲们再也忍不住,哭声连成一片。县里的干部红着眼睛记录:"王建国烈士,安葬于邯郸烈士陵园A区12排7号..."

9月1日,全国各地的新学期开学典礼上,都多了一个特殊环节——讲述烈士故事。在四九城某小学的教室里,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黑板上方的五星红旗上。班主任李老师正在展示一张泛黄的照片。

"这位是黄继光叔叔,"她指着照片上年轻的面庞,声音哽咽,"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眼,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她转身在黑板上写下"舍生忘死"四个大字。

教室后排,一个瘦高的男孩突然举手:"老师,我爸爸也是志愿军,他说黄叔叔牺牲的那个高地,他们连队后来冲上去了!"男孩骄傲地挺起胸脯,却忍不住红了眼眶,"我爸说,当时全连都喊着'为黄继光报仇'..."

同一天,全国各地的烈士纪念馆建设工地上热火朝天。在金陵,工人们正在小心翼翼地布置一个展柜。柜子里是一件布满弹孔的军装,旁边放着已经变形的水壶、半截铅笔和一个被子弹打穿的搪瓷缸。

"这件展品要特别小心,"馆长对工作人员说,"这是杨根思烈士的遗物。1950年11月,在长津湖战役中,他带领一个排坚守阵地,最后抱着炸药包冲进敌群,牺牲时只有28岁。"馆长指着那个搪瓷缸,"这是当时战友们在他牺牲的地方找到的,上面这个弹孔..."

类似的场景在每个城市的纪念馆里上演。烈士们用过的枪支、写过的家书、获得的奖章...每一件遗物都被精心保存,配上详细的说明。许多纪念馆还制作了沙盘,重现著名的战斗场景。上沪纪念馆甚至专门设立了一个"烈士家书厅",收集展出了三千多封家书。

9月10日,山东省临沂市烈士陵园。秋日的阳光洒在新建的墓碑上,泛着温暖的光泽。第一批烈士安葬仪式在这里举行。陵园依山而建,青松翠柏间,一排排崭新的汉白玉墓碑整齐排列。每块墓碑上都刻着鲜红的五角星和金色的铭文。

"立正!鸣枪!"随着口令,12名礼兵同时举枪,三声枪响划破长空,惊起远处树林中的一群白鸽。覆盖着国旗的灵柩被缓缓放入墓穴,身着白衣的工作人员将一捧捧鲜花撒入。参加仪式的有各级领导、部队代表、学生和自发前来的群众,足足有两千多人。

"爹!"突然,人群中冲出一个十来岁的男孩,扑向其中一座墓碑。那是他父亲离家三年后,他第一次"见到"父亲。男孩的棉袄肘部已经磨得发亮,显然家境并不富裕,但他胸前却别着一枚闪亮的抗鹰援棒纪念章——那是他父亲留下的唯一遗物。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颤巍巍地走到墓前,将一瓶茅台酒轻轻洒在地上:"兄弟们,喝点家乡的酒..."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兵,此刻哭得像个孩子。他从兜里掏出一把炒黄豆,撒在墓前:"还记得咱们在战壕里分着吃的炒黄豆吗?现在日子好了,管够..."

10月,秋意渐浓。在东北的许多火车站,出现了一支支特殊的学生队伍。他们戴着红领巾,捧着自制的小白花,在老师的带领下整齐列队,准备迎接烈士"回家"。

"同学们记住,"带队的老师反复叮嘱,"待会儿要保持安静,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孩子们认真点头,小手紧紧攥着衣角。有人小声问:"老师,烈士叔叔们能看见我们吗?"

"当然能,"老师蹲下身,帮孩子整理红领巾,"他们会看见你们好好长大,好好读书,这就是他们最想看到的。"

当汽笛声从远方传来时,站台上顿时安静下来。列车缓缓进站,每一节车厢都披着黑纱。孩子们不约而同地举起右手,行少先队礼。许多人的眼睛里闪着泪光,但没有一个人哭出声——老师说过,英雄们不喜欢眼泪,他们希望看到孩子们的笑脸。

列车停稳后,工作人员开始卸运灵柩。孩子们默默上前,将小白花轻轻放在灵柩上。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纸飞机,放在灵柩上:"叔叔,这是我最会折的飞机,送给你..."她的声音很轻,但在寂静的站台上格外清晰。

11月,初冬的第一场雪覆盖了辽东大地。鸭绿江大桥上,最后一支烈士遗体搜寻队踏上了归途。队长赵大勇背着两个背包——一个是他自己的,另一个属于他牺牲的战友李明。背包里装着李明的遗物:一副眼镜、一本日记、半包没抽完的大前门香烟。

"老李,咱们回家了。"他轻声说,呼出的白气在寒冷的空气中消散。身后的战士们也都背着额外的行囊,那是他们给牺牲战友最后的承诺。江对岸,北棒子的边防战士列队敬礼,直到最后一支搜寻队走过大桥中线。

11月15日,随着最后一批烈士遗体在云南安葬,这场历时三个多月的"英雄回家"行动终于落下帷幕。据统计,共有183108名烈士被找到并妥善安葬。每一个烈士的名字,都被刻在了家乡的纪念碑上;每一个烈士的故事,都被记录在纪念馆中;每一个烈士的牺牲,都被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12月1日,四九城天谙门广场。寒风中的五星红旗猎猎作响,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摆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花圈和鲜花。一位胸前挂满勋章的老兵站在碑前,久久不语。他的军装笔挺,但左袖空空荡荡——那是上甘岭留给他的纪念。

老人从怀里掏出一把炒面,轻轻撒在纪念碑基座上:"老伙计们,现在不愁吃的了..."他又拿出一包中华烟,点燃三支,插在石缝中,"尝尝这个,比咱们那会儿的烟叶子强多了..."

最后,他缓缓举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同志们,安息吧。"他轻声说,"祖国很好,人民很好..."寒风中,他的眼泪无声滑落,滴在胸前的勋章上,发出轻微的声响。

与此同时,在全国各地的烈士陵园里,松柏长青,鲜花常开。每年的清明节,都会有无数人前来祭扫。孩子们会在这里听爷爷讲战斗故事,年轻人会在这里宣誓继承遗志,老人们会在这里诉说思念...

在邯郸烈士陵园,王建国的墓前总是摆着新鲜的芝麻饼;在临沂烈士陵园,那个失去父亲的小男孩每年都会带来自己最好的成绩单;在上沪龙华烈士陵园,总有一位白发老人来擦拭杨根思的墓碑...

英雄们回家了,但他们的精神永远守护着这片他们用生命捍卫的土地。每当春风吹过烈士陵园,松涛阵阵,仿佛英雄们在轻声诉说:这盛世,如你所愿。

最新小说: 活埋大清朝 穿越汉献帝:丞相,朕真不会法术 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 穿越古代,我狂刷美女的好感度 穿进强取豪夺文后躺平了 [综武侠]肝露谷,但快意江湖 青冥共此生 大明作死日常,在下先死为敬 褚家飞燕纷飞三国 荒年卖女儿?我反手掏出肉肉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