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按照剧本拍摄也不一定就是导演没有自己的想法,毕竟导演本身就应该按照剧本去拍摄,但是演员如何走位,镜头如何拉近,光怎么打,镜头里面的色彩选择,甚至可以说同一个镜头下面,两个人物什么站位位都会有导演的讲究,一上一下,那么谁是地位低,受到压制,这些演员角色的站位也要能够体现人物关系。
这也就是导演需要和摄影师沟通确认自己想要的镜头,而不是单纯机械地按照剧本去拍摄,没有任何导演技法。
林有成这边写剧本,陈皑鸽这边已经在根据《赎罪》里面的故事人物要找演员来定角色。
因为张国师说得龚俐演林雨这个角色,陈皑鸽自然也觉得很合适,虽然说龚俐是和张国师拍摄,但是这演员借过来拍摄,也不会有什么问题,毕竟龚俐那边那也想要出演《赎罪》这部戏。
陈皑鸽并没有考虑姜闻,一来姜闻不一定会答应,而且姜闻的气质和罗阳不符,另外就是他可不想自己这部戏《赎罪》的两个男女主角和之前张国师的《红高粱》一样。
陈皑鸽心里想着内地的男演员,又想到张国师所说的他能够找岛国那边的德间书店来投资拍摄,心里想着他要不要也找电影合资公司与燕京电影制片厂一起来拍这部戏,到时候男主角的这个演员人选范围可以更广一些。
林有成对于陈皑鸽的打算并不知道,他这边现在最重要的也就是写《赎罪》的剧本。
好在林有成对于原版的《赎罪》电影也是知道的,因此根据自己的去改编剧本,自然也很轻松,而且相较于原本电影剧本,林有成自然也要对一些地方进行修改,原本就有电影人士认为电影里面导演同样安排了双角度,甚至是多角度叙述,但很多细节太过生硬,过于显摆导演那过人的聪明劲儿,没有大智慧,有些地方反而起反效果,他这边自然也要对这些地方进行更完善地处理。
京城的电影圈子里面,自然也会有陈皑鸽,张国师,还有姜闻这几人都想要拍摄《赎罪》这部的消息,毫无疑问对于这个消息,电影界其实都是觉得理所当然,因为不少人也都看过了林有成的那部《赎罪》。
毫无疑问,但凡是真正懂电影的人,就非常清楚地知道林有成的那个故事真的特别牛,要真的拍出来,绝对不会差,这也难怪那几位都想着拍这个故事。
不说京城电影圈子里面都在讨论,文学圈子里面也一直有在讨论林有成的这部《赎罪》。
就像张伟所说的,《人民文学》杂志社这边都有意召开《赎罪》的作品研讨会。
很显然,京城作协这边也对林有成的这部《赎罪》十分肯定,也都有意要召开作品研讨会。
林有成这边倒也没有拒绝,因为他也知道《赎罪》这部是真的受到非常大的关注,甚至可以说比上一次的《潜伏》还要来得火热。
没办法,相较于谍战题材的《潜伏》,这一次的爱情里面有人性,有爱情,还有战争,更重要的是还讨论了写作的边际与创作欲望的危险,这些都是非常值的文学圈认真讨论的。
之前《潜伏》都有召开作品研讨会,这一次的《赎罪》自然更加有理由召开作品研讨会。
甚至可以说《赎罪》的这一次作品研讨会要更加的隆重,出席参加有不少文学圈的大佬,各个文学院的教授院长,更不用说那些文学评论家,杂志主编等,绝对的大佬云集。
当然,在这一众大佬里面,林有成也是当之无愧的大佬。
甚至可以说,即便这不是林有成的《赎罪》的研讨会,在场也没有几个人能够让林有成主动迎上去打招呼的。
以林有成过往的履历,发表的作品,在这研讨会上属于绝对的大佬,谁看到都会主动迎上来,双手求握,交流几句。
其实这也是为什么陈皑鸽等人会如此重视林有成,没办法,文学界相比起影视界还是有一定的话语权的。
更别说,林有成还是《赎罪》的作者。
非常多的人都来主动和林有成打招呼,这里面有不少都和林有成打过交道,这也就是为什么林有成没有接受王蒴的邀请,因为林有成本身就代表圈子,而且是更为不一样的圈子。
现在这些作协里面的同志都有过来给林有成的《赎罪》表示喜爱和肯定,一个个都是发自内心的赞美。
林有成自然也是需要客套谦虚几句。
这些学者教授,编辑作家跑上来的的赞美和肯定,林有成自然是谦虚地表示感谢。
因为是作品研讨会,自然都是围绕着《赎罪》这部而言,很显然这些人也都是真的有自己的看法,不少人都写了长长的稿子来发表一些观点,称赞林有成的这部。
作协组组长张敬澜就毫不掩饰对林有成文字的欣赏,称赞道,“有成的文字驾驭能力一如既往地精湛,寥寥几笔细节,便能暗含所希冀表达的幽微心理。第一部作为主题,虽然篇幅略长,但由于悬念埋得恰到好处使得阅读过程还是颇为容易。围绕林雪发生的悲剧在于,她向往的家身份和头脑中无处安放的戏剧性。就这一点,值得我们作者深思。”
“她童年的魅影伴随她的一生,在那栋大宅的每个角落,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提醒着她存在是有限的,也提醒着她的存在是无限的。“
“其所带来的错误自然是无可原谅的,但在看过其自白后又不免心有戚戚。这种戚然来自于,一对人遭到倾轧的命运并不完全来自于时代的一粒沙,也来自林雪的一粒沙。前者使得肉体消陨,后者则早早十多年前便碾过了二人的灵魂,一个曾有前科的危险家将凿凿证言、悔恨之感幽幽地植入自己的内心,再难拔除。”
很显然,除了讨论的里面情节,更多的还是会讨论更深层次作者的创作欲望与文字的力度。
这一点也是众多作者想要交流的。
甚至可以说,在场的人都非常清楚,《赎罪》里面的林雪和他们都是同道中人,也都是文字的创作者,就这个“作家”角色自然也就值得他们这些作家更深的讨论与分析。
研讨会上越是分析,越是讨论,自然也就越是会得出一个结论——
这部写得太牛了!
林有成也是真得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