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红心情就是依旧有些压抑,沉声说道:“读的我几度想哭,罗阳和林雨真的太惨了,而这一切却是十三岁的女孩的误会。有时候人真的会选择性的忽略或就是不承认自己曾经心中的嫉妒和恶意。怎么说呢,还是不是什么错误都可以原谅的,真的是一个很悲伤的故事。”
谢舒华听着程红的话,也连连点头,之前她在兴华胡同听说这个故事的时候就很期待,现在看完之后同样十分心痛,甚至不止一次流泪,从看到罗阳戴手铐时就一直哭一直哭,太悲伤了。
当然,谢舒华她也是真的佩服林有成,对林有成的文字着迷,在看到最后林雨与罗阳之间的爱情悲剧后,倍感震撼的但她内心却有不同的看法,说道:“虽然结局太过真实残酷,但同样也觉得结局好美,那种美也许是美好圆满的结局和冰冷残酷的现实撕裂的美,又也许是死亡本身所带有的美。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了。”
“在里,两个人终于抵达了他们梦寐以求海边的蓝房子,过上了无无虑的生活,两个人一直活在读者的想象和记忆之中,而在现实中,他们却因为战争死在了两地,只有保留下的书信还保存着他们曾经相爱的证据。”
谢舒华实话说道:“是两种相反相成的结局,给了我那种心灵震撼的美感。”
余桦听着谢舒华的话,心里十分认同,似乎想到了什么,说道:“这就是悲剧的美。”
“不得不说,林有成的这部真的太牛逼了,一个女孩的无心之错可以带来多大的灾祸,姐姐和恋人之间欲言又止的情愫,但是一次误解一个玩笑一个恶棍最后一切无可挽回,只剩妹妹永生永世的赎罪之心。”
“里面的林雪的那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真的值得深思:我深深觉得,让我中的有情人最终团团圆圆,生生不息,绝不是怯弱或逃避,而是最后的一大善行,是对遗忘和绝望的抗衡。”
听见余桦的话,旁边其他的人也都纷纷点头,他们也对那句话印象很深。
因为在场的人也都是作者,他们也都很清楚林有成在里面写了一位作者是如何虚构结局,为自己的过错去赎罪,但是那样的赎罪是否真的能够得到原谅,根本就没有答案。
一旁的莫唁也忍不住说道:“巧妙的结构安排,动人的故事情节,林有成写的细节好准确,描写人的感知感受的部分,也是里林雪得到的来自编辑的评价。语言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人生,用笔为他们写下一个圆满结局究竟算不算赎罪。十三岁的女孩是真的恶吗?林有成的这部也似乎在说,语言文字潜藏着巨大的恶的能量,提醒我们对语言抱有警惕。”
“没错,给人们带来不快的,不仅是邪恶和诡计,还有迷乱和误解,最重要的是未能把握简单的真理,即其他人与你一样实实在在。只有在故事中,你才能进入这许多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将他们各自平等的价值展现出来。这就是一个故事所需要具备的惟一道德寓意。我喜欢并且认同这段话,在我看来,它很好地回答了一个极为重要和复杂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
余桦听见莫唁这么说,也连连点头,认同道:“我觉得林有成这部就是在探讨写作与文学的限度。”
苏潼也连连点头,忍不住抒发自己内心的看法,直接说道:“我在看这部之前就已经听了故事的大概,但读来依然震撼,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走在各自的救赎之路上,另外这个故事里林雪之所以犯下了那桩不可弥补的罪行,我也不认为是因为妒忌,也和评论家张志的看法一样,而是源自于她的创作欲,她对于虚构的偏好,以及她那与生俱来的秩序感。也正是这一切,将她造就成了一位著名家,最终在自己写下的故事里为那对恋人创造出了一个幸福美满的结局。”
其他像刘振云也都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其实我觉得林有成不愧是战争文学的大师,对于战争的描写真实的让人感到疼痛。”
“没错,林有成在《赎罪》里面写的战争也特别真实残酷,当然更残酷的还是林雨和罗阳的爱情,还有林雪一生都活在愧疚里,用一生的时间去赎罪,可无论这个时间有多久,歉疚有多深,所造成的伤害终究是无法原谅。
“其实最精彩的还是林有成在这部里面的视角转换,在罗阳的回忆中想起了十三岁的林雪的示爱,而林雪的描述中却始终以为她是在伸张正义去帮助她的姐姐,这也许就是人的心理以及黑暗面都是无法探知的,哪怕是十三岁的孩子。”
……
这样不断交流的看法甚至都还有些激动,而这只是鲁迅文学院的一角。
在其它院校的文学角落,杂志编辑部,还有读书角也都有这样文学交流与碰撞,同样也让不少人为之心动,不管是读者,作者,编辑,还是导演,又或者是即将要成为导演的演员,一个个的心脏都在为林有成的这部而疯狂跳动,或是悲伤,或是心痛,或是惊骇,或是兴奋。
这其中有拿到金熊奖的张国师,还有一心拿奖的诗人导演,还有之前就想过执导拍摄林有成的《天狗》的演员姜闻,还有……
一个个都完全被林有成的这部《赎罪》给吸引住了。
整部如此动人,带着摄人心魄的吸引力,让他们想要将其占为己有。
因为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绝,太有致命的吸引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