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陈云飞的游击队在五宝镇扎根时,川南大地正上演着一场错综复杂的权力博弈。泸州城的议事厅里,雕花檀木长桌上摆着的茶盏已换了三巡,双方的代表隔着袅袅茶香对视,身后站着的护卫腰间的驳壳枪泛着冷光。
的“都是拜过码头的袍哥兄弟,何必把场面闹得太难看?“速成系麾下的参谋长李敬熙将茶碗重重一放,青瓷碗底与桌面相撞发出脆响,“去年在自流井盐场,咱们还喝过血酒,难道这就忘了?“对面保定系的副官王仲甫嗤笑一声,伸手转动着大拇指上的翡翠扳指:“敬熙兄这话就见外了,川中地盘就这么大,总不能让兄弟们都喝西北风吧?“
窗外突然传来一阵爽朗的大笑,七十二师师长樊哈儿晃着圆滚滚的身子跨进门槛,狐皮大氅扫过门框上的铜钉。“我说你们两个,吵得比婆娘骂街还难听!“他一屁股坐在主位,肥厚的手掌同时按住两人肩膀,“袍哥人家,义字当先!咱们再怎么争,拜的都是关二爷,喊的都是叔侄兄弟,当真要学那外人骨肉相残?“
议事厅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墙上的自鸣钟滴答作响。樊哈儿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刚出锅的黄粑,甜香混着艾草味在屋内散开。“来,尝尝泸州老字号的手艺。“他掰下一块递给李敬熙,又丢给王仲甫,“咱们定个规矩——农忙时节,谁家要是敢动刀兵,就是和全川的袍哥过不去;红白喜事期间开战,死后连祠堂都进不了!“
这个提议得到了微妙的共识。次日,成都的《新四川报》头版刊登了整版声明,标题《川军各部约法三章》的油墨未干,便在茶馆酒肆间传阅开来。卖报的孩童扯着嗓子喊道:“瞧一瞧看一看!打仗要登报,输了不追杀,这世道新鲜事儿咯!“
在宜宾的一处练兵场,两支对峙的川军队伍中间竟摆起了麻将桌。连长们叼着叶子烟,边摸牌边讨价还价:“张麻子,你占了我的防区三天,说好了今天午时三刻就撤!““刘矮子,再让我守半炷香,等兄弟们喝完这坛酒就走!“士兵们在一旁围观,有的还押起了赌注,吆喝声惊飞了树梢的乌鸦。
更离奇的是自贡盐场附近的交锋。双方约定在清晨卯时开打,头天夜里,两边的伙夫竟凑在一起包饺子。“王师傅,你这馅调得太淡了!““李老哥,借点花椒面儿?“天蒙蒙亮时,枪炮声准时响起,但都刻意避开了民居和盐井。两个钟头一到,号兵同时吹响停战号,硝烟中甚至飘来川剧《空城计》的唱腔——不知哪个当官的用留声机放起了唱片。
战败的队伍撤退时,胜方还会派医官随行救治伤员。在富顺县,保定系部输给速成系部后,刘长官亲自带着礼物登门看望败将的老母。老太太抹着眼泪说:“都是川娃子,打啥子仗哟!“刘长官握着老人的手连连称是,转头便吩咐副官:“给我奶奶送二十担白米,再派个厨子过来。“
这些看似荒诞的规矩,却在乱世中维持着微妙的平衡。当陈云飞的游击队在田间插秧时,远处山头偶尔传来的零星枪响,反倒成了春耕时节奇特的伴奏。五宝镇的老人们坐在屋檐下晒太阳,咂着旱烟袋说:“只要袍哥的义气还在,总比那些外来的军阀强。“
泸州城的晨雾还未散尽,茶馆里的竹椅已坐得满满当当。头戴瓜皮帽的老掌柜用铜壶往茶碗里斟着三花,听着桌旁几个老兵摆龙门阵。“上个月刘军长和邓师长约架,愣是等到稻子收完才动手!“络腮胡汉子拍着桌子大笑,“双方还提前三天在《新川报》上登了战书,连时辰都写得明明白白!“
这便是川军混战里独有的江湖规矩。每逢春播秋收,田间地头的农人总能看见荷枪实弹的队伍从田埂边绕行。去年小满时节,两支争夺内江糖厂的部队在资中相遇,指挥官隔着百米喊话:“王麻子!等老子把地里的高粱收完,下月十五准时奉陪!““要得!输了的请全师吃麻辣兔头!“就这样,枪声愣是憋到秋收后才响,倒是让当地百姓看了场“先收庄稼再打仗“的奇景。
红白喜事更是碰不得的忌讳。宜宾城有名的盐商嫁女,迎亲队伍敲锣打鼓路过防区交界处,原本对峙的两营士兵竟自发当起了“保安“。营长们还凑份子包了个大红包,喜宴上喝得勾肩搭背:“咱们是抢地盘,又不是拆人姻缘!“逢年过节更是如此,除夕夜的战壕里,士兵们把步枪当擀面杖,和着玉米面包饺子,远处传来的不是枪炮声,而是此起彼伏的川剧唱腔。
最让人称奇的,是川军特有的“宣战仪式“。每次战前,双方必在报纸上刊登“战表“,从争夺盐井到划分防区,缘由写得比说书还详细。曾有两支队伍为争广安煤矿,洋洋洒洒写了三千字檄文,从三国时期的巴国疆域扯到当下民生,最后还附上“约战书“:“三月初三辰时,城北校场见真章,点到为止,不伤妇孺“。消息传开,周边百姓竟像赶集般跑去围观,茶馆里的评书先生更是添油加醋讲了半个月。
交战时的“规矩“更透着袍哥人家的江湖气。约定两个钟头的战斗,时间一到,哪怕子弹上膛也得停火。有次在隆昌,双方激战正酣,突然观战的师爷扯着嗓子喊:“时辰到咯!“枪炮声立刻戛然而止,士兵们甚至还互相招呼:“张哥,你枪法又长进了!““李老弟承让,下次请你喝老鹰茶!“为避免伤亡,重武器很少动用,双方更默契地对着天空放枪,倒是惊飞了大片白鹭。
战后的“善后“更是充满人情味。胜者从不追击败军,反而会派人护送伤员。有回保定系部败走雅安,速成系刘长官亲自带着礼品去探望对方老母。老太太抹着眼泪骂:“都是一个祖宗的血脉,打啥子仗哟!“刘湘当即跪下认错,不仅安顿了败军家属,还拨出军粮救济流民。久而久之,战败的队伍撤退时甚至会跟百姓打招呼:“老乡们莫怕,我们就是换个地方歇脚!“
这些外人看来荒诞的规矩,在川军眼里却是不可破的“江湖道义“。茶馆里的说书先生编了段竹琴调:“袍哥人家重情义,五不打里见人心。报纸宣战真稀奇,定时停火显仁义。输打赢要都有礼,川人自古重乡情!“每当这段唱腔响起,听客们总要拍案叫绝——毕竟在这乱世之中,这些带着烟火气的规矩,才是川人护佑乡土的最后底线。
清晨的露水还挂在稻叶尖上,五宝镇的田埂间已响起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陈云飞赤着脚踩进湿润的泥地,裤腿高高挽起,手中的秧苗在晨光里泛着新绿。“云叔,你这插秧间距太宽了!“小六子蹲在隔壁水田,泥巴溅到脸上也浑然不觉,“得像这样,三根一撮,横竖成线!“老陈拄着锄头直起腰,露出缺了颗门牙的笑容:“这娃子,打仗是把好手,种地还得跟咱们庄稼汉学!“
日头西斜时,炊烟从各家灶房升起。陈云飞带着队员们扛着农具往回走,肩头的锄头把晃出整齐的节奏。路过村口老井,陈铁匠家的独子阿虎突然停下,望着井边浣衣的姑娘们红了脸。“瞧这出息!“张二柱笑着推他一把,“等太平了,给你说门好亲事!“笑声惊飞了槐树上的麻雀,扑棱棱的翅膀声混着井绳轱辘转动的吱呀,成了五宝镇最寻常的黄昏乐章。
夜色笼罩村庄后,后山废弃的窑洞里亮起昏黄的油灯。陈云飞摊开用炭笔绘制的简易地图,二十七个队员围坐成圈。“今日镇上来了三个外乡人,挑着货郎担却总往祠堂方向张望。“他用树枝在沙土上画下标记,“阿虎、小六子,明日你们扮成樵夫,去西边山道探探路。“话音未落,老陈摸出个油纸包:“趁热吃,张婶新烤的玉米饼。“粗糙的饼子在队员们手中传递,混着低声的战术讨论,窑洞里弥漫着粮食的香气与硝烟的余韵。
半月后的清晨,唢呐声骤然划破宁静。村西头的李大爷要嫁女儿,大红喜字贴满门楣。陈云飞带着队员们换上浆洗干净的粗布衣裳,手里提着自家酿的米酒。喜棚下,八仙桌摆满了扣肉、粉蒸肉,陶碗里的苞谷酒泛起琥珀色的光。“陈队长,来坐主桌!“李大爷红光满面地拉着他,“要不是你们保着五宝镇,哪有这太平日子!“
酒过三巡,平日里严肃的队员们都红了脸。阿虎被几个婶子围着说亲,急得直往桌子底下钻,小六子站在长凳上,扯着嗓子唱起川剧《穆桂英挂帅》。陈云飞端着酒碗靠在廊柱旁,看着院子里热闹的景象。月光穿过喜棚的红绸,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恍惚间竟与三年前队伍初建时的誓师大会重叠。
“真希望能一直这么太平。“老陈不知何时走到他身边,浑浊的眼睛望着满天星斗,“我那铁匠铺子,都快忘了打刺刀是什么滋味。“陈云飞仰头饮尽碗中酒,辛辣的液体灼烧着喉咙。远处传来更夫打更的梆子声,惊起一阵犬吠,却很快又归于平静。他知道,这份安宁如同指尖的流沙,随时可能在川军混战的狂风中消散,但此刻,他愿意让队员们多享受一刻这来之不易的温暖。
喜宴上,陈云飞的酒碗与老陈碰出清脆声响,飞溅的酒珠落在他手背的旧伤疤上,泛起细微的刺痛。这道伤是三个月前突围时留下的,此刻却像某种警示,提醒着他眼前的热闹不过是镜花水月。他笑着给阿虎夹了块红烧肉,余光却始终留意着院门外的动静——三辆装满柴禾的独轮车,车辕上系着的红布条在晚风里诡异地静止,不像是走亲访友的寻常模样。
“云叔,尝尝这醪糟!“小六子举着陶碗凑过来,脸颊通红,“比咱们藏在地窖里的酒还甜!“陈云飞接过碗浅抿一口,糯米的醇香里混着若有似无的忧虑。他望着院子里醉醺醺跳着锅庄的乡亲们,突然想起三天前在村口老槐树上发现的新鲜刀刻记号——那是川军侦察兵惯用的联络符号,此刻树皮上的切口还泛着青白的汁液。
夜深人静时,陈云飞独自蹲在祠堂后的晒谷场。月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与墙角堆叠的稻草垛融为一体。他摸出怀里皱巴巴的报纸,头版头条赫然印着《刘邓二部将于富顺会战》的通栏标题,油墨未干的字迹旁,用红笔圈出了五宝镇的位置。远处传来零星的犬吠,在寂静中连成断续的线,像极了战场上绵延不绝的枪声。
日子在看似平静中流淌。张婶总会在清晨悄悄往陈云飞家窗台上放一篮新摘的豇豆,带着晨露的菜叶间藏着两个温热的红薯;而每当农忙时节,游击队员们就会组成“突击队“,腰插短刀,肩扛锄头,在烈日下帮着村民抢收稻谷。有次暴雨突至,一百二十七个汉子用身体护住晒场上的稻谷,浑身湿透却笑得开怀,把雨水顺着发梢滴落的模样,比作“老天爷给咱们免费洗澡“。
老陈的铁匠铺成了情报中转站。表面上叮叮当当打着农具,实则在炉膛深处藏着用油布包裹的信件。某天黄昏,一个挑着麦芽糖的小贩送来口信,油纸包着的糖块里裹着张字条:“川军明日借道五宝,望避锋芒“。当晚,陈云飞召集队员在窑洞里开会,跳动的火苗将众人的脸庞映得忽明忽暗。“把粮食埋进地窖,步枪藏进谷仓夹层。“他用炭笔在石壁上画出防御图,“从明日起,三人一组轮岗,听到梆子声连敲三下就往后山撤。“
春去秋来,五宝镇的晒谷场堆满金黄的玉米。村民们自发组成巡逻队,打着“防野猪“的旗号在村口放哨;游击队员则将战术训练融入日常劳作——插秧时练习隐蔽移动,砍柴时模拟近身格斗。有次阿虎在劈柴时,斧头精准劈开立在木桩上的铜钱,惊得围观的孩童们齐声喝彩。陈云飞望着这一幕,既欣慰又担忧,他知道,在这表面的安宁下,五宝镇早已织就一张隐秘的防护网,随时等着暴风雨来临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