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文明的火种,便在这薪火相传中得以延续,并不断壮大。我们探索星辰大海,追寻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逃离苦难,而在于面对它,理解它,并在这个过程中,将文明的边界向着更广阔的未知拓展。长生,便是为了能看得更远,走得更久,是为了成为文明延续的守护者与见证者。”
了尘静静地听着,眼中时而困惑,时而了然。他讲佛门的因果轮回,三世业报,讲究放下我执,普度众生。江修远则说地球的科学逻辑,文明演化,强调个体价值与集体传承。
一个向内求索,追求精神的终极寂灭。一个向外开拓,追求物质与文明的永恒延续。
两种思想,如同两条奔流不息的大河,在此地交汇,激起了绚烂而深刻的浪花。这场论道,没有胜负,只有交流与印证。它时而激烈,时而平和,从清晨到日暮,又从日暮到清晨。有时一言不发,相对枯坐数日,仅以道韵交锋;有时又谈兴大发,一论便是数月。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间,光阴已然流逝。
在这论道的这些时日里,江修远对佛国的观察也愈发深入。他的神识如同一张无形的网,笼罩着小雷音寺,洞悉了万宝楼那套“功德生意”的完整运作链条。
正如他最初所料,万宝楼与寺中以“普法堂”为首的“弘法派”长老们达成了深度合作。万宝楼负责提供各种玉石、木料等原材料,并利用其商业渠道进行推广和销售。而普法堂的长老们,则会定期举行大型法会,召集堂中数十上百位僧人,对这些由万宝楼提供的“商品”进行集体诵经加持。
这种加持,与其说是注入佛法,不如说是一种流水线作业。僧人们以自身修为催动佛门功法,将一丝佛元之力附着在器物之上,形成一层看似宝相庄严的“佛光”。这种佛光对凡人或许有些安神定魄的微末效果,但本质上是无根之萍,时日一久便会消散,更遑论抵御真正的邪祟或病痛。
而销售所得的巨额利润,万宝楼取走大头,剩下的一部分则作为“香火功德钱”,捐赠给小雷音寺,用于寺庙的修缮、扩建以及弘法派僧人的修行用度。
这门生意,将信徒最宝贵的虔诚之心,变成了一串串冰冷的灵石数字。信仰,在这里被精准地量化,并打包成了商品。
菩提树下,了尘老僧似乎感知到了他心绪的波动,缓缓睁开眼,问道:“施主,心乱了?”
江修远沉默了片刻,将山下那一幕以神念传递给了了尘。
了尘看完,长叹一声,双手合十,低声念了一句“阿弥陀佛”。他的眼中,流露出一丝悲悯,也有一丝无奈。“寺内弘法一脉认为,此举能广纳香火,光大佛门,亦能让信众心有所寄,也算一桩功德。”
江修远摇了摇头,目光变得锐利起来:“以虚假的希望,换取真实的财富,这不是功德,是欺骗。信仰若可买卖,佛陀与魔鬼,又有何异?”
他放下茶杯,站起身来,遥望着山下那片繁华而喧嚣的市集,眼中闪过一丝前所未有的决然。
“大师,晚辈有一法,或许……能让这佛光,真正地‘普照’众生。”内心深处,江修远还是想给地球的无名僧人做点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