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天清晨。
历经近一周横跨西伯利亚荒原的漫长旅程,K645次列车终于喘着粗气,缓缓驶入哈巴罗夫斯克(伯力)车站。
站台上寒意刺骨,飘着细碎的雪花,远比莫斯科更加凛冽。
秦远随着稀疏的人流下车,看了眼周围稀疏的人群,刺骨的寒气让他下意识裹紧了大衣领口。
“老板!这边!”
一个熟悉而洪亮的声音穿透站台的嘈杂。
秦远循声望去,只见刘长河正用力挥手,脸上带着风尘仆仆却难掩兴奋的笑容。
秦远点点头,大步走了过去。
“老板,比我想象的来得快多了!”刘长河接过秦远手里并不算轻便的一个手提箱,语气里满是敬佩。
他原以为秦远在莫斯科清货、筹措资金怎么也得耗费十天半月,没想到效率如此惊人。
“事不宜迟。”秦远言简意赅,目光扫过这个远东重镇的站台。
站台建筑带着明显的俄式风格,但比莫斯科更显陈旧,透着一股地广人稀的冷硬气息。“边走边说。”
两人并肩走出车站,寒冷的空气灌入肺中。
站外的广场略显空旷,积雪被清扫到道路两侧。
“食品厂的事情,物色的怎么样了?”秦远直奔主题,呼出的气息在冷空气中凝成一团白雾。
刘长河脸上的兴奋立刻被一丝纠结取代:“厂子找到了,是市里原先一家国营的面包厂,叫巴罗耶夫面包厂,设备和位置都不错,接手后马上能生产咱们的格瓦斯。”
“就是……”他顿了顿,压低了声音,“就是对方要价有点高。”
秦远脚步未停,心中了然。
哈巴罗夫斯克,这个1860年后被沙俄侵占、原名为伯力的城市,如今是苏联的远东重镇。
这里地处产粮区,盛产小麦、燕麦、大豆,乳畜业发达。
一家国营面包厂,即便是效益不佳,在计划经济体系下也自有其价值。
厂长个人并无权直接决定出售,所谓的“高价”,大概率是疏通各级关节所需的“润滑费”。
毕竟莫斯柯距离哈巴罗夫斯克九千公里,这里的政府自由度很大,卖不卖只是某位官员一言而决的事情。
“他们要多少?”秦远问,语气平淡。
“两百万卢布!”刘长河伸出两根手指,语气带着愤懑,“那个厂长科米罗夫咬死了这个数,说上面层层都要打点,少一分都办不成。”
两百万卢布?
秦远冷笑一声,果然是亡国之相,连一个国营面包厂的厂长都敢这么狮子大张口。
这个科米罗夫显然是把他们当成了没见过世面、急于求成、又手握巨款的东方肥羊。
想利用信息差和体制的模糊地带,狠狠宰上一刀。
“嗯,知道了。”秦远没有多言,“先带我去住处安顿,明天你带路,我们去看看这家巴罗耶夫面包厂。”
刘长河对秦远平淡的反应有些意外,但看到他沉静眼神中透出的强大自信,心头的不安莫名消散了许多。
翌日。
天空依旧阴沉,寒风呼啸。
在刘长河的引领下,秦远站在了巴罗耶夫面包厂的大门外。
眼前是一片颇具规模的厂区,红砖砌成的厂房虽显老旧,但占地面积确实不小,几根巨大的烟囱指向阴郁的天空。
门口“БАЛОЕВХлебозавод”(巴罗耶夫面包厂)的招牌漆面剥落,带着明显的国营时代的印记。
透过铁门,能看到里面空旷的场地和一些停滞的设备。
位置、空间、基础条件,确实都符合秦远的初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