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我的时代1979! > 第四十四章 我申请立刻转载

第四十四章 我申请立刻转载(1 / 2)

1979年7月17日,合肥长江路的梧桐叶被晒得打卷。

《光明日报》文艺部编辑叶清拎着帆布包走出省文联大楼时,额角的汗珠已经浸湿了衬衫领口。

他此次出差本是为参加“安徽省思想解放与文艺创新座谈会”,调研基层文学动态,却没料到连日来耳边最常响起的名字,竟是一个叫“许成军”的凤阳知青。

从招待所到会场的路上,

卖冰棒的老汉念叨着“那首《向光而行》写得人心头发烫”,

书店里穿校服的学生围着报架争相传阅,

连座谈会上的地方文联干部都在休息时议论:“这青年的信把知青的挣扎写透了。”

叶清心里犯嘀咕,什么样的文字能让合肥城的热辣空气里都飘着讨论的声浪?

路过明教寺菜市场时,他见报贩的铁皮箱前挤满了人,伸手抽了最后一份《安徽青年报》。

头版“青年观察”专栏的标题跳进眼里——《向光而行》的诗行像一串星火,从“风把第一缕香递过来时”到“世上的鲜花会相继盛开”,字里行间没有嘶吼,却让“思想解放”四个字有了触手可及的温度。

翻到那封《致青年朋友》的信,读到“冻裂的手能写出春天”“仓库里的陈粮也能发芽”,叶清的指尖在“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那行顿住了——

这哪里是知青的随笔,分明是一代青年在改革浪潮里的精神画像!

“好一个许成军!”他站在路边的梧桐树下,反复摩挲着报纸边缘,喉结动了动。

这诗里有顾城的纯粹,却比朦胧诗多了泥土气;

这信里有伤痕文学的痛感,却跳出了控诉的窠臼,用“试错”“扎根”这样的词,把迷茫拧成了向上的劲。

在思想解放亟待破局的当下,这样的文字既是文学的突破,更是对青年精神的唤醒。

恰是《光明日报》该传递的声音!

叶清快步走到街角的公用电话亭,攥着话筒的手心沁出细汗。

拨通报社总机转接文艺部主任时,他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主任,我在合肥发现一篇重磅作品!凤阳知青许成军的诗和信,把个体命运和时代变革拧成了一股绳,既有文学性,更有思想锋芒!“

“这不是简单的青春抒怀,是给改革中的青年们立了面镜子!”

“您听这两句,‘懂事是一种很深的绝望’‘路都是人走出来的’,直击人心啊!”他对着话筒念出诗行。

“当前全国都在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作品能给千万青年鼓劲儿,比咱们发十篇社论都解渴。我申请立刻转载,诗配评论,信全文刊发,标题就叫《在变动的时代里扎根生长——青年作家许成军的精神独白》,您看行不行?”

电话那头传来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片刻后,主任的声音透过电流传来:“速寄原文,附编者按。算了,电话里直接说,电话费社里报销!”

“这稿子抓得准,这次小叶你立功了!”

挂了电话,叶清望着报上“许成军”三个字。

他摸出钢笔,在报纸空白处写下批注:“文学当为时代画像,更当为青年立心。”

阳光穿过梧桐叶的缝隙,在字迹上投下跳动的光斑,

像极了那首诗里说的“所有未说出口的温柔,都长成毛茸茸的句号”。

...

这一次,许成军的“毒鸡汤”,可能真的要迈向全国舞台了。

-----------------

7月的安徽,《向光而行》和那封致青年的信像一场无声的春雷,在淮河两岸炸开了花。

《安徽青年报》社的印刷机从早响到晚,油墨味漫出半条街。

原定的一万份印量在三天内加印了三次,报贩们踩着自行车穿梭在城乡,车铃响处总有人举着粮票围上来:“给俺留份许知青的报!”

最新小说: [网王] 平平无奇迹部君 救下校花妈妈后,我混进富婆圈! 快穿:宿主,小可怜他占有欲爆棚 重生换嫁,娇娇被大佬宠成小废物 流放后凭锻刀逆袭成功 状元郎的掌上娇 灾星宝宝一哭,全京城的大佬都跪了 重生八零,宠夫狂魔她杀疯了 我成了偶像的克星[女A男O] 成为农家女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