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士究竟是久经沙场,见惯了死尸的,面色沉稳的将人打捞上来。
吴秋宗近来算是寺里的“名人”,无需过问他们就确定了他的身份。
接下来僧人们禀报监寺、住持,兵士们层层上报,告知袁志用,天微亮时,消息已经在寺内传开。
住持已命人往县衙报案,也派人去通知吴家,但他已预料到吴夫人来后会是怎样的情形。
袁志用没那么多顾虑,甚至乐于探索吴秋宗的死因,他同样清楚,这是谁的手笔,又是在针对谁。
终于斗起来了,他的谋求也很快能见分晓了。
袁志用手下就有能验尸的医官,他来时也命人将那医官传唤来。
验尸过程很短,死因也很简单,溺死。
“死者死于昨夜子时,身上无明显外伤,河边出了三个僧人的脚印便只剩吴秋宗的,且没发现周围有异样痕迹,暂时看不出他杀的迹象。”
简而言之,吴秋宗是自尽。
这个答案很合理,他已经听属下回禀过昨日夜里发生的事。
巧合的很嘛,吴秋宗昨夜只与宁知越起过争执,又叫那几个僧人阴阳怪气嘲讽一番,读书人嘛,总有些自命清高的意气,一时羞愧想不开也是常有的事,连他手下的兵与他说了吴秋宗的死讯后都立刻联想到宁知越身上,其他人就能不好说了。
袁志用不怀好意地看向宁知越,哂笑道:“宁娘子,你如何看待此事啊?”
宁知越睨了他一眼,并不应声,视线落在那具面色已经发灰的尸身上,又转而往边上围着的僧人们一一扫去。
人群中已经有人开始议论起吴秋宗的死因,昨夜拦着吴秋宗的两个僧人被单独孤立在一旁,面色惨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神思不安的模样。
偶然对上宁知越看过来的视线,有几分期许,又有几分慌乱。
昨夜的事已经传开了,除了他们俩,宁知越也是被议论的对象,而她昨夜的那一瓢水和一句反驳的话语,也已经变成吴秋宗自尽的关键。
尽管住持连声念诵几句阿弥陀佛,又勒令僧众不可妄语臆断,但这个念头已然产生,宁知越逃脱不了。
宁知越默默看着这一切,无动于衷,直到一声划破长空,哭天抢地的嘶号声奔驰而来,她掀动眼帘,心里暗道一声:终于来了。
第165章
接下来的事态发展如宁知越预料、曹襄期许已久的局面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