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小说网 > 穿越历史 > 隋唐王朝 > 22 分道扬镳

22 分道扬镳(2 / 2)

杜甫曾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诗句来总结自己心酸的日子,

高适也曾写过“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来描述自己的经历,在他干谒于长安的日子里,最难的时候,他甚至做过乞丐。

高适出身名门渤海高氏,渤海与女真人同源,所谓“女真渤海本一家”,爷爷高侃是大唐名将,42岁便功成名就,获封平原郡开国公。

高适本想凭“高家枪法”和高家昔日威名,给自己搏个出身,可权贵都觉得高家久已衰落,扶持高适不能得利,拒绝帮助。好容易遇到重大机会——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要来看表演,玉真公主深得唐玄宗喜爱,她推荐的人必受重用。可让高适难堪的是,“高家枪法”是为实战而设计的,并不是舞蹈,玉真公主觉得很乏味,只说了一句“挺吓人的”,便忽略了过去。

相似的苦闷让三个人更加贴近,三人“饮酒观妓,射猎论诗,相得甚欢。”他们在梁州怀古,在宋州喝酒,登吹台赋诗,入孟诸泽打猎……玩得非常痛快。后来的很多年里,杜甫都在不断地怀念这次旅行,写了好几首诗来记录它。高适与李白也都为此次旅行写了诗。建功立业的理想始终没有离开他们的脑海,即便在感慨游玩得畅快时,李白也不忘以一句“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来结尾。

很多年后他们才明白,这种“求而不得”的阶段,才是他们此生最美好的时光。等到得到了,他们就不再拥有自己了。

旅行结束后,三人分道扬镳,各自踏上汲汲营营之路。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在他们年老之前,社会为这些梦想济世安邦的才子们开启了另一道门——入幕。

李白去过一次范阳,也就是幽州地界,这里是安禄山的大本营。李白看到安禄山非常飞扬跋扈,因此认为这个人的野心太大,不会甘心做节度使,肯定会谋反。离开之后,李白专门写了一首诗叫做《幽州胡马客歌》.“绿眼虎皮冠,笑拂两只箭”写出了安禄山在当时十分嚣张,“疲兵良可叹,何时天狼灭”则说出李白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国家会因为他而遭受祸乱。

不过李白既然发现安禄山要谋反,为什么不告诉皇帝呢?其实李白自己也无能为力,因为安禄山是唐玄宗身边的大红人,之前那些说安禄山图谋不轨的人都被唐玄宗缚送范阳听其究治,前车之鉴还在,这个时候他敢说安禄山想谋反吗?

李白面对这样的局面只能选择逃避,他每天寻仙问药,希望逃避世间的混乱。

高适决定走爷爷当年的路,到边关投军,可名将王守珪更想让高适当文书,他不关注手下士兵的死活,只信任胡将,安禄山便在他的手下日渐坐大。当高适九死一生回到军营,却发现王守珪正在营帐中沉迷歌舞。他愤怒地写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诗句,然后愤然而去。

天宝十五载,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带领心腹仓皇西奔,不久李亨在灵武称帝,大唐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时局混乱,藩镇和诸王获得了比原来大得多的权力,他们纷纷招募人才,发展势力。高适放弃刚刚得到的鸡肋般的基层小官,加入哥舒翰的幕府,由此踏上发达之路。李白在避乱一阵之后,得到了永王李璘的征召,追随李璘讨逆。杜甫则在长安陷落后被困城内一年,然后逃奔灵武追随朝廷。

怀着同样的理想,上了不同的战车,从此之后,三个人的命运都不由自主,被带往不同的方向。

马嵬事变后,国家分成了“皇帝的朝廷”和“太上皇的朝廷”,两个人看上去职责分明,而事实上都在为夺取权力暗暗努力。在没有收到太子继位的消息前,玄宗发布了一道命令,让太子李亨、盛王李琦、永王李璘分别统帅军队,从不同路线发兵收复失地。得知李亨继位的消息,他也没有撤回命令,暗中希望几个儿子互相牵制。唐玄宗的如意算盘是挑动李亨与永王李璘的矛盾,把水搅浑,自己再伺机崛起。

李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跟着永王的军队北上的。李白一口气写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在诗中,他乐观地赞颂永王部队的整齐与未来战斗的勇猛,期待着在平叛战争中建功立业;而李亨则毫不客气地将永王璘的部队称为叛军,帮助永王璘的李白自然成了反叛者。

这时高适加入了李亨的阵营,为了捍卫肃宗的地位,他受命带兵出征,目的不是安禄山,而是李璘。

皇权争夺像神仙打架,最后中招的全是凡人。永王起兵4个月后被杀,李白作为“附逆者”下狱,四周一片喊杀声。绝望之余,李白给几个有势力的朋友写信,恳求他们伸出援手,其中一封《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并序》,写给了专门负责永王案的高适。然而,高适没有回。

人人都谴责高适无情,但高适也有自己的苦衷。蹭蹬半辈子,因为安史之乱,50岁才得到人生的第一个官职——“封丘尉”,要不要为了友情放弃掉?而且李白牵涉的不是一般的案子,后来崔涣为李白伸出援手,不久就被以“惑于听受,为下吏所鬻,滥进者非一”的理由解除现职,救李白之危险可见一斑。高适对此事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他像一个标准的官场人一样把内心深深地埋了起来。

之后的岁月,李白被流放再遇赦放还;高适一路腾达但甘苦自知;杜甫坎坷万分但始终靠真心活着,在他艰难求生于蜀中的时候,正做蜀州刺史的高适多次给予他救济。

李白再也没有原谅过高适,他后来写过两首诗,都是为讽刺高适而做,其中之一为《君马黄》:

君马黄,我马白。

马色虽不同,人心本无隔。

共作游冶盘,双行洛阳陌。

长剑既照曜,高冠何赩赫。

各有千金裘,俱为五侯客。

猛虎落陷穽,壮士时屈厄。

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还有一首《箜篌谣》:

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

贵贱结交心不移,惟有严陵及光武。

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

汉谣一斗粟,不与淮南舂。

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从?

他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

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

多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

管鲍久已死,何人继其踪?

杜甫感激高适当刺史时对自己的救济,对他后来的无视也没有怨言,他理解高适的身不由己。

此后高适一直在升官,60岁时,他给杜甫写了一首《人日寄杜二拾遗》,怀念他当年在梁宋客居的岁月,感慨自己后来辜负了书剑:

今年人日空相忆,

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山东三十春,

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

愧尔东西南北人。

李白生前说自己是李建成的曾孙,但是了解一些历史的人都知道,李建成死后,他的五个儿子都被李世民给杀了,也就是说李建成已经绝后了,怎么会有一个曾孙出现呢?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李建成毫无准备,被弟弟李世民一箭射杀。

李世民干掉李建成后,立刻命人赶赴太子东宫,把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全部格杀,并且全部开除皇室宗籍,李世民的心狠手辣可见一斑。

据史料记载,李建成育有6子,长子李承宗在玄武门之变前的六年便已去世,所以玄武门之变时李建成只有5个儿子健在。当李世民派人去杀他们时,年龄最大的李承道对来人说:“父亲被杀,做儿子的哪能逃跑。我身为太子之子,只求饶我母亲一命”,遂自杀。

李承道在遗言中没有提及自己的妻子、孩子,可见当时还没有家室,其他4个儿子年龄更小,更加不可能有子孙了。

不过李建成有一个长子叫李承宗,在玄武门之变前就已经去世。于是有人猜测,李白或许会是李建成的长子李承宗的后代。

但这仅仅是猜测,并没有任何记载和考古发现可以佐证。

李白762年死于贫病交加,高适死在3年之后,杜甫始终怀念着他们之间的友谊,他对李白的思念贯穿了他的后半生,他写了很多关于李白的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就是其中的一句。

唐肃宗死后,唐代宗即位,皇帝与太上皇之争成过眼云烟,永王案被昭雪,但是李白他们已经看不到了。

最新小说: 从边军小卒砍到封疆并肩王 大饥荒:从进山打猎开始逐鹿天下! 小寡妇与糙汉 隋唐王朝 崇祯的奋斗! 大明:我鄢懋卿真的冒青烟 三国:我刘谌,三十天拯救炎汉 穿越侯府世子,我找长公主借功德 回到清朝做买办 大梁边卒:娶妻越多我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