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胡同里的针与线春分后的胡同飘着杨絮,梦莹蹲在四合院的青石板上,给李姐改一件香云纱旗袍。
房东张奶奶手捧搪瓷缸,缓缓走来,缸中是新采的槐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姑娘,你这针法,真是比我这台用了多年的老蝴蝶牌缝纫机还要精细几分呢。”阳光穿过晾着的蜀绣被面,在她膝头织出菱形光斑,倒像是把南充的桑园搬到了北京的天空下。
手机在布包里震动,是赵一歌发来的照片——县一中的桑园里,新栽的改良桑树开着粉白色的花。
“李教导主任说,你的招生材料寄到北服了。”他的备注总是带着油墨味,像还在印刷厂搬纸箱子,
“镇上老裁缝说,你寄回来的蚕纹盘扣样,够他教三个徒弟。”梦莹嘴角微扬,心中涌起暖流。
她轻抚着旗袍上精致的盘扣,指尖传来的凉意中,似乎蕴含着家乡那熟悉而温暖的记忆。
桑园中新栽的桑树,镇上那位年迈却技艺精湛的老裁缝,以及北服寄来的招生材料,如同一幅幅细腻的画卷,缓缓展开在她眼前,告诉她:传承的丝线,正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悄然织就着新的希望与梦想。
她低下头,继续专注于手中的针线,每一针每一线,都仿佛是她对未来的期许与憧憬,在指尖缓缓流淌。
阳光透过槐花洒在针尖,梦莹手中的线如丝般细腻,交织着过去与未来。
她心中默念,这不仅是针线的艺术,更是文化的延续。胡同深处,槐香与蜀绣的芬芳交织,仿佛诉说着匠人的坚守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