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袁氏殁于康熙五十八年。
当时,内务府上了折子,奏为办理袁常在丧礼折。
老皇帝亲笔朱批:照辛贵人例,免祭文、依仗,余依仪。
照辛贵人例,也就是,袁氏以常在的位分,享受贵人的丧仪待遇。
见玉柱表明了态度,孙承运也就不再多言了。
用晚膳的时候,孙承运打着酒嗝,小声问玉柱:“有人告诉我,庄王府的二郡主,恨你入骨,曾经骑马缀在你的车后,你可千万要当心啊。”
玉柱心里一惊,却故作不在乎的说:“区区女流之辈,何足挂齿?”
“好弟弟,你千万别小瞧了女流之辈。女人狠起来,就敢拿起剪刀……呃……”孙承运察觉到失言了,赶紧装作打酒嗝的样子,企图蒙混过关。
玉柱一听就知道,必定是和硕悫靖公主,拿剪刀威胁过老孙。
ps:三更完毕,四更在码中。月票距离1200张,只差一点点了,兄弟们赶紧砸票票,鼓励我多码多更。
第921章 敢效多尔衮
除非,玉柱脑袋进了水,才有可能和老十私下见面。
只要他和老十见了面,不管聊的是啥,都属于是站队性质的错误。
在庙堂之上,什么错误都可以犯,也都有转圜的余地,唯独不能站错队!
玉柱的存在价值,就是帮着老皇帝压制满洲旧勋贵。
离开了这个根本,玉柱必然垮台!
玉柱若是倒了台,文德纳第一个要遭殃,孙承运第二个要倒霉。
上次,孙承运和玉柱初步交心之后,老孙误以为,玉柱想做摄政的多尔衮。
但是,孙承运做梦都不可能料的到,玉柱竟然想做袁项城。
因为啥呢?
实力相差太过悬殊了!
整个大清朝,算上京营八旗和各地的驻防八旗,共有近18万八旗兵。
除此以外,全国范围内的绿营兵,也在六十至七十万之间。
玉柱真正掌握的武力,也就是那6000名新军了。
只要是正常人,谁能想象,靠这么点人,就想蛇吞象呢?
嗯哼,实际上,老皇帝也是这么想的。
然而,老皇帝呀,时代已经不同了!
玉柱利用老皇帝和同时代官僚们的认知盲区,把新军的士兵们,全都当作军官培养。
说白了,只要玉柱抓住了扩军的机会,那就会出现越滚越大的核裂变效应。
只需要一年的时间,一支训练有素的,战斗力惊人的,五万名由纯种汉人组成的新式陆军,必将傲立于大清的北方。
历史上,截止到辛亥首义前夕,北洋六镇兵力共计74525人。
撇开吃空饷的军额,以及不堪一用的京旗那一镇,袁项城实际可用的五镇北洋军,在5万左右。
当时,整个大清朝的新军总数,包括吃空饷的军额在内,也就是不到16万而已。
然而,在武器没有代差的情况下,人数占优的南方二流新军,根本就不是5万北洋军的对手。
当时,如果不是袁项城另有所图,故意纵容南方坐大,冯国璋早就打进武昌城,赶走了黎元洪。
想象一下,玉柱手握五万近代陆军,那又是何等的景象?
对于如今的玉柱而言,他所缺的不过是时间而已!
老皇帝必须死,但又绝对不能是玉柱弄死的。不然的话,宝贵的扩军时间,也就是天方夜谭。
毕竟,在掌握天下大权的旗人眼里,老皇帝对玉柱可谓是恩重如山。
平三藩之后的第一个异姓王,重权在握的中和殿大学士,没有老皇帝的信任和提拔,怎么可能呢?
用罢晚膳后,玉柱认真的叮嘱孙承运:“哥哥,当面回绝尹德,必须坚决有力,不容丝毫拖泥带水!”
孙承运重重的点头,说:“好弟弟,你就放心吧,我就算是再糊涂,也知道此事的严重性。”
玉柱点点头,笑眯眯的问孙承运:“最近,又看上哪位花魁?”
孙承运一听这话,立时来劲了,贼兮兮的说:“喜翠小班的头牌清倌人,名唤赛西施的便是。”
玉柱有心给孙承运交个底,又有些担心,老孙知道底细之后,会露出马脚。
毕竟,私通二郡主的性质极其之严重。
但是,一点风都不透,以孙承运久历花丛的经验,恐怕已经有所猜疑了吧?
玉柱思虑再三,最后还是决定,索性告诉老孙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