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的仪式,按部就班的进行。
玉柱镇住了场子之后,并未贪功,而是重新站回到了嵩祝的身后,由着嵩祝独自发号施令。
仪典结束之后,嵩祝、玉柱和老十四,一起进了畅春园。
嵩祝和玉柱,必须回来缴旨。老十四领了恩赏,也要第一时间赶来谢恩。
到了清溪书屋门外,玉柱和老十四,被一起叫了进去,嵩祝却被留在了门外。
“臣儿玉柱,恭请圣安。”
“臣儿胤祯,恭请圣安。”
“玉柱,你做得很好,颇有古大臣安邦定国之风!”老皇帝一张嘴,就表扬了玉柱。
玉柱哈着腰,小声说:“回汗阿玛,臣儿并不想出这种风头。只是,臣儿若不及时站出来,恐有损朝廷的崇高威望。比较幸运的是,十四哥还肯听八哥的善意劝解。”
家国天下的时代背景之下,朝廷、社稷和朕,没有本质性的区别,都指的是老皇帝。
老皇帝原本阴沉着一张麻脸,听玉柱提及了老八之后,居然改成了和蔼的笑脸。
“呵呵,是啊,老八很能体谅朕躬。唉,真是朕的好阿哥啊!”老皇帝笑吟吟的夸奖了老八。
玉柱扇了阴风点了鬼火之后,就不吱声了!
今天出的这件大事,实质上,玉柱是在赌博。
假若说,老八不主动站出来的话,玉柱独自一人,就震慑住了群臣。
嘿嘿,玉柱的威望,就太大了呀!
望高震主的权臣,还如此的年轻,只要是合格的皇帝在位,岂有好下场?
但是,老八这么一掺和,老皇帝的心态肯定就不同了。
所有人都拦不住的老十四,被老八一劝,居然乖乖听话的跪了。
老皇帝会怎么看?又会如何想?
玉柱缩到了一旁后,老皇帝不吝美辞的大肆夸赞了老十四一番。
末了,老皇帝叫来了张廷玉,当场宣读了恩旨。
“特谕:敕建大将军王府,照亲王规制。”
等张廷玉念完了旨意之后,老皇帝冷不丁的说:“柱儿,老十四远征在外,颇为辛苦,不如留他在京城里享几天清福吧?”
“咔嚓。”一声,脑海里电闪雷鸣,玉柱瞬间秒懂了,敢情,老四在这里等着他啊!
1、老十四出生的时候,叫胤禵。证据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版《玉牒》里,老十四的名字,就是胤禵。
2、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玉牒》中,胤禵已经改名为胤祯,取《礼记》中:国家将兴,必有祯祥。祥,指的是老十三。
3、老四登基之后,为折辱老十四,故意恢复其原名为:允禵。
考据完毕。
第845章 点兵点将
既然老四暗中出了牌,想调虎离山,那么,玉柱只有两种选择。
一是,顶替老十四,出任抚远大将军,远征雪域。
另一个则是,硬赖在京城里不走,牢牢的掌握住近四万兵马。
晚年的老皇帝,脾气其实和小孩子有点类似。
你越想要的东西,他反而越不肯给你。
与此相反,玉柱不惦记的东西,往往会不期而至。
原本,不管是带兵出征,还是继续留守京城,玉柱其实可以随意作出选择。
逻辑其实并不复杂,玉柱带兵出去了,隆科多大概率又会回任步军统领。
因为,老皇帝现在可以交托后背的重臣,已是屈指可数。
隆科多留在京城,玉柱将来只需要专心致志的对付年羹尧即可,并不需要担心妻妾和子女的安全问题。
更重要的是,即使隆科多和历史上一样,拥立了老四为帝。
老四哪怕再忌惮佟家父子,也不敢轻易抢夺玉柱或是隆科多掌握的兵权了。
想想看,动了人家的亲儿子,掌握京城兵马的亲爹会怎么想?
至于,继续留在京城嘛,嘿嘿,对玉柱自然是更为有利了。
只要老皇帝一驾崩,玉柱顺势拥立新君上位,也就占据了先机。
这个先机,就是君臣的大义名分!
毕竟,满洲八旗的根基,都在京城之中。
玉柱只要和鳌拜一样,拉一派打一派掺沙子扔砖头,再找几个刺头灭族立威,不愁控制不住京城内的局面。
当然了,凡事有利必有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