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臣,你以后就跟着玔卿一起办差了,务必要配合好啊,明白么?”李光地这话一说出口,张廷玉不由暗暗叫苦不迭。
以前,张廷玉暗中下绊子,阴过玉柱不少次了。
谁曾想,风水轮流转,玉柱不仅又回来了,还成了张廷玉的顶头上司。
张廷玉依旧穿着四品官服,可是,他的底子却一直是七品的翰林院检讨罢了。
如今的玉柱,虽然排名于所有南书房大臣之后,但是,他这个学习行走,也是行走,名正言顺的储相也!
南书房里,还是老样子。
但是,玉柱就不同了。学习行走的南书房大臣,也是大臣,只是资历尚浅罢了。
所以,玉柱的桌椅,被安排在了当值大臣李光地的旁边,两张书案相距不足六尺。
区别就在于,李光地的座位,正对着南书房的门。
而玉柱因为地位较低,资历甚浅的缘故,他的书案只能侧着摆了。
刚才,李光地介绍过了,张廷玉写的奏折节略,都必须经他过目,才能递进乾清宫里,呈给皇帝御览。
玉柱心里很清楚,张廷玉不是一般人,他很有水平,也很精明。
不然的话,康熙一废太子之后,满朝的满洲亲贵都推举老八当太子,偏偏张廷玉第一个站出来,提议复立太子胤礽。
这是何等了得的政治见识和段位?
在一般的公事上,不仅难为不住张廷玉,反而枉做小人,智者所不为也!
所以,张廷玉来交节略的时候,玉柱端起茶盏,笑眯眯的说:“衡臣你办事,我是放心的。”这也是真心话。
从康熙三十九年起,张廷玉就进了南书房。但是,一直到乾隆十五年的几十年间,权倾朝野的张廷玉,从未犯过大错。
乾隆十五年,张廷玉以老病乞休,却因屡屡提及配享太庙之事,惹怒了乾隆。
昏了头的张廷玉,被整得丢官罢爵,贬回家乡桐城之后,沉默了好几年,没说过一句话。
卯时七刻半,乾清宫里传出消息,皇帝即将驾临御门。
玉柱便跟在李光地的身后,一起去了乾清门里。
再次参加御门听政的玉柱,已经不是当日之小不点了,而是响当当的储相也!
康熙那可是老政客了,处理政务和军务,异常之娴熟。
只是,就在即将散朝之前,镇国公景熙忽然出班跪奏,“皇上,奴才以为国不可一日无储君,恭请皇上早立新太子。”
玉柱一听这话,当即把头一低,死盯着脚上的靴尖,再不肯抬头了。
嘿嘿,康熙啊,逼宫的来了呀!
(ps:以后不赘述了,免得嫌我唠叨。每天肯定有两更,如果只更了一章的话,凌晨必定还有一更,等不及的就早上看吧。)
第270章 孤独的康熙
众所周知,镇国公景熙乃是妥妥的八爷党。
景熙出面奏请立新太子,这不明摆着,是惦记着拥立从龙之奇功么?
此时的康熙,还没被逼急了,尚有几分容人的雅量。
康熙摆了摆手,淡淡的说:“景熙啊,立储君,乃是国之大大事。容朕多考虑几日,可好?”
在场的汉臣们,都听得出来,皇帝的这话看似轻描淡写,实际上,重如泰山。
只可惜,景熙只读了一点汉书,学问不足,并未听出康熙的弦外音。
他梗着脖子说:“皇上,奴才以为,八阿哥甚贤…”
“够了,朕自有主张!”康熙一下子被激怒了,粗暴的打断了景熙的话头。
这才几天,已经有好几拨满洲亲贵,主动向康熙推荐老八了。
玉柱心里明白得很,康熙之所以发怒,是因为,他故意低着头,看不见康熙使的眼色。
康熙毕竟是一国之君,大大的讲究个面子的问题。
只是,除了玉柱见机早,一直低着头之外。别的重臣们,包括李光地在内,都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康熙的眼色罢了。。
在场的人,谁都不傻!
开什么玩笑,天家立储君之事,若是冒然站错了队,不怕将来遭到彻底的清算么?
别的且不说了,当年跟着鳌拜的那些人,等今上亲政之后,被整得还不够惨么?
汉臣们不敢说话,满洲亲贵们大多支持老八,康熙扫视了全场一周,心下不由一阵悲凉。
唉,竟无一人敢替他说话啊!
玉柱低着头,没管旁人,只是视线的余光,瞄着张廷玉。
史书上的记载,都不可能有太多的细节。
玉柱很有些好奇,张廷玉敢不敢现在就站出来,替老皇帝说话呢?
然而,玉柱一直等到康熙脸色铁青的宣布散朝之时,都没见张廷玉主动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