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毛起事的十几年里,因为守土有责,丢了性命的地方官,数不胜数。
其中,被杀的最高级地方官,不是旁人,便是放弃常州独自逃命的两江总督何桂清。
何桂清是浙江巡抚王有龄的恩主,王有龄又是胡雪岩的恩主。
正因为杭州失陷,王有龄被迫自杀后,失去了靠山的胡雪岩,才被迫转投于左公季高的门下。
李光地问得很细,阿山也答得很详细。
他们两個这么一问一答,玉柱也看明白了,他的乡试座师李光地,不仅仅会拍马屁,还深通军务。
难怪,康熙宠信了李光地几十年,李光地的下场也比高士奇强得多了。
想当初,高士奇一日之内,七次升迁,比玉柱这个少年新贵,还要牛气冲天。
等李光地问完了阿山后,康熙也许是手里有钱了,底气很足,便扭头问马齐:“秀水,户部三库可能增加点江南粮饷?”
马齐是管理户部的满洲首席大学士,整个大清朝的财神爷,他的意见至关重要。
原本,玉柱以为马齐会顺水推舟的拍了皇帝的马屁,谁曾想,马齐竟然翻着白眼说:“没银子。”
没银子,区区三字,便打发了皇帝,马齐这是有多豪横?
玉柱瞧着康熙的侧脸,发觉老皇帝在反复酝气,就知道,皇上真生气了。
不过,康熙的涵养是真的好。
佟国纲要杀亲儿子鄂伦岱,隆科多要打亲爹,这又来一个马齐当面硬顶。
换作是雍正掌权的话,这几个家伙,就算是有八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康熙忍了又忍,居然没有当场发作,而是平和的说:“阿山,不是朕不照顾你,唉,户部没银子啊。”
阿山能够说啥,只得陪着笑脸,恭敬的说:“皇上,那就等户部有了银子,再议此事吧?
“唉,只好如此了,财神爷不赏脸呐。”康熙很无奈的瞥了眼马齐。
马齐昂首挺胸的傲然而立,浑然不怕老皇帝的秋后算帐。
玉柱暗觉好笑,这就是地地道道的君臣缘分了。
同样的进谏之言,诸葛亮劝不动刘备,法正就可以有效的劝阻。
人与人,肯定是不同的。
******
第238章 坑了老十四
第四次南巡前,康熙出于节俭的考虑,要么住在两淮巡盐御史衙门里,要么就住在御舟上。
上次南巡的时候,曹寅揣摩出上意,就发动盐商们一起捐款,在扬州的塔湾,修了一座富丽堂皇的行宫。
塔湾行宫,位于扬州城南二十里处的三汊河。过去,这里有所庙宇,名叫高昱寺,寺内有宝塔一座,即是有名的天中塔。
大运河在此分成两汊,分叉处的西南角上,琳宇嵯峨,佛塔高耸,塔湾之名就是这么来的。
行宫建在寺庙西侧,辉煌的宫殿建筑排列齐整,高大宏伟,彰显皇家气象。
靠西端,还有为喜欢习射的康熙特设的“射圃”。其西,是一座巍峨华丽的大戏台,供皇上看戏之用。
修建皇帝行宫这种“一号工程”,可谓是花钱如流水。
无奈之下,曹寅只得挪用盐课税收,数额达几百万两白银之多。
有诗云:三汊河干作帝家,金钱滥用比泥沙,鞭挞的就是这档子事。
这一次,康熙又住进了塔湾的行宫里。
玉柱进去一看,好家伙,处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精致之极,无处不美。
很显然,花的银子,海了去了。
别的且不提了,单单是康熙屁股下面的软榻,就是特等的红酸枝打制而成,软榻的四周镶嵌着夺目的小东珠。
晚年的康熙,再无年轻之时的振兴气象,安于享乐的作派,已是尽人皆知也。
康熙心里一高兴,就拉着曹寅单独聊天,玉柱和老十八他们就退了出来。
皇帝第六次南巡,两江地界上的封疆大吏们,也都经过多次商量之后,有了明确的分工。
江宁将军鄂尔逊,负责行宫外围的警戒保卫工作。
两江总督阿山,承担着更外围的绿营戒备工作。
江苏巡抚于准,因是江苏省的真正大老板,他肩膀上的担子,就重多了。
举凡物资供应,王公大臣们的住处,乡绅耆老及鸿儒们过来拍马屁,都归于准亲手调配。
结果呢,安排的时候,百密一疏。
扬州知府安排宿处的时候,把玉柱这个二等虾,安置到了行宫外头的帐篷里住着。
唉,巡抚于准实在是没办法了,扬州府才多大点的地方?
大盐商们的豪宅以及别墅,都被征用来了,还不够分的,哪里轮得到玉柱这个四品的二等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