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船驶入闽省茶港时,舱里的“七彩茶香布”正散发着层叠香气。林砚把浙省茶农送的茶树根罐垫在布下,看砚安趴在舱边数码头的茶篓——光流在每个茶篓上画了小小的叶片,尖叶代表乌龙茶,圆叶代表白茶,比茶行的分类标签还直观。
“前面就是武夷山茶区的‘青岩茶坊’。”茶港的管事撑着竹篙过来,手里还攥着片岩茶,“光流在坊前的老茶树上画了圈金绿光——坊主说这是你们要来的信号,特意把今年的大红袍晾在了竹匾里。”
砚安突然在舱板上拍了拍小手。光流顺着他的掌心爬下船舷,在青石板上拼出株岩茶,惹得迎出来的坊主直笑:“这娃娃的光比我们焙茶的炭火还暖!怕是比武夷山的茶神还懂岩茶。”
绿衫精灵突然在林砚耳边蹦:“检测到茶坊的焙茶间堆着新采的岩茶!光流说这茶的岩韵能中和浙省茶香的清浅——按‘三分岩茶、七分龙井’的比例混合,染出来的布既有岩骨又有花香,比单纯的混合茶染更有风骨。”
青岩茶坊的少坊主抱着染缸迎上来,指尖还沾着焙茶的炭灰:“我按浙省寄的样图试了‘岩茶混染’。”他掀开染缸盖,光流立刻裹着岩茶涌起来,在缸沿拼出半片岩茶芽,“就差这半片……我爹说要等岩茶焙到‘三分火’,我才能染出完整的。”
林砚刚把商船带的“混合茶香布”递过去,光流就顺着布料爬,在半片芽叶旁补了片金绿色的叶尖。少坊主的眼睛亮了:“这是浙省和雪山融出来的颜色!肯定能染出带岩韵的茶香布!”他慌忙把布铺在焙茶架上,“我这就把岩茶焙火的时辰记下来——让挑夫送到各地茶坊去,告诉他们闽省能染出有山骨的茶香布。”
绿衫精灵突然惊呼:“‘岩韵茶染’技法生效!这布上的光流能通过岩茶的矿物质传递——摸到布面的人,能感受到武夷山的岩石气息,比单纯的香气传递更有层次,是真正的‘山水染’。”
教茶农们用岩茶混合染布时,林砚才发现闽省的茶染有讲究。武夷山的丹霞岩壁能让布料更快吸收岩茶的矿物质,但得按光流标的“焙茶时”操作——焙到光流标黄的“三分火”必须停,否则岩茶会焦成炭,染出来的布带着烟火气。
个戴竹笠的焙茶师傅刚把岩茶倒进染缸,光流就涌起来在焙茶炉旁画了个“停”字。他慌忙撤下炭火,果然见岩茶的焦香里透着清冽——比他之前凭经验焙的更适合染布。
“这光流比我师父传的焙茶钟还准。”师傅举着岩茶在鼻尖闻,“以后就算没学过焙茶的人,跟着光流的火候标,也能焙出适合染布的岩茶。”
林砚顺势让人取来“传家染谱”的草稿:“你们把闽省的‘岩茶混染法’记下来。”他指着光流在纸上画的岩茶和丹霞岩,“光流在旁边标焙火的刻度,以后不管在哪个茶区,看到这页就知道怎么用岩茶中和其他茶香——比口头传授靠谱。”
绿衫精灵突然蹦起来:“‘手艺地图’新增闽省茶区板块!光流能记录岩茶的矿物质含量——就算过了十年,后人按含量调比例,也能染出和现在一样的‘岩韵茶香布’,比老茶农的味觉记忆还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