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子街,新华书店。
姜鹿溪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这明明已经到了入秋的季节,晚上都已经冷的要穿一件外套了,但是白天依旧很热,温度直逼三十度。
从家里带来的水已经喝完了,但是直到现在依旧是没有一个人来。
哪怕是连一个前来询问的人都没有。
看了看天上的太阳,姜鹿溪叹了口气。
她倒不是因为天太热而叹气,而是因为看太阳的方向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这太阳都快落山了,她在这站了一天,时间又白白流失了。
学子街作为安城最大的一条街,可能到了晚上的时候才是人流量最多的时候,到了那时候,说不定会有人前来咨询,说不定能接上一两个小时的家教课。
只是,她不能等到那个时候。
到了五点,如果还是接不到课,她就得回家。
因为奶奶还在家等着她呢。
她得骑两个小时的车回去,即便是五点钟回家,等回到家时也得七点了。
再晚些回去,奶奶就要担心了。
两个小时的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了五点。
但依旧是没有一个人前来。
姜鹿溪用袖子擦了擦脸蛋上的汗水,然后将在自行车前面的那块牌子收起来放到了车筐里,她蹬起了车子,赶回了家。
等赶到家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
姜鹿溪将自行车停在院子里,然后走进了屋。
“奶奶,天都黑了,怎么不开灯。”姜鹿溪问道。
“又不碍事,浪费那个钱做什么。”一个拄着拐杖面黄肌瘦的老人佝偻着背,小心翼翼的从黑影中走了出来。
“您别摔着。”姜鹿溪忙上前扶住了她,道:“没几个钱的,您年纪大了,这大晚上的不开灯,您腿脚又不好,很容易就摔着的,怎么每次跟你说你都不听呢?”
“你就气我吧,等哪次把我气死你就开心了。”姜鹿溪道。
“好好好,奶奶知道了,下次一定开灯,小鹿溪别生气了。”姜鹿溪的奶奶摸着她的手笑道。
感受到奶奶那全是骨头根本没多少肉的手,姜鹿溪鼻子一酸,她强忍着泪水流出,对着奶奶说道:“奶奶,你站着别动,我去开灯。”
“好,不动不动。”姜鹿溪的奶奶笑道。
姜鹿溪起身走进堂屋,将堂屋里的灯给打开了。
堂屋里的灯一开,连带着院子里也都出现了不少亮光。
姜鹿溪从屋里搬了个椅子出来,说道:“奶奶,我去做饭,你先在这里坐一会儿。”
姜鹿溪走进厨房,她将厨房里泛黄的灯打开,然后去压井旁压了一些水,将水倒入锅里后,姜鹿溪放了些红芋,红芋切块放进锅内后,她将蒸屉给放上,又在蒸屉上放了些馒头,馒头放好后,她在碗内打碎了一颗鸡蛋,然后又在碗里面放了些切好的青椒。
将锅盖放好,姜鹿溪正想添柴烧锅时,姜鹿溪的奶奶走了过来。
“我来就行,你去写一会儿作业。”姜鹿溪的奶奶道。
“奶奶,那您小心一点。”姜鹿溪道。
“放心吧,就只是烧个锅还是能烧的。”姜鹿溪的奶奶笑道。
“嗯。”姜鹿溪点了点头,走出了厨房。
只是她走出厨房后,并没有去写作业,而是拿着饲料将院子里的鸡给喂了。
而看着出了厨房还一直在忙碌的姜鹿溪,姜鹿溪的奶奶叹了口气。
“姜才啊,你走的时候怎么不把她一起给带走,留下她一个人在这里受苦。”一个再苦再难都经历过的老人,此时再也忍不住流出了泪来。
……
第21章 团团圆圆
在10年北方偏僻的小城里,还有着赊鸡的说法。
在每年三四月的时候,孵化场会安排一些人骑着自行车或者是挑着担子将刚孵化的小鸡放在箩筐里,然后赊给乡下的农村人,他们会把赊的数目和住户的地址记下,然后秋天时过来结账,赊过来的小鸡卖的很便宜,一只甚至连一块钱都花不了。
等到秋天将这些小鸡养大,根据体重这些自家养的土鸡能卖到几十块钱一只,对于贫穷的乡下人来说,这又是一笔不菲的收入,而且前期因为能赊鸡的原因,甚至都不需要什么成本,只需要在未来的四五个月里,花些饲料钱就行。
只是这种赊鸡的现象,程行小时候还很盛行,因为他爷爷奶奶家当时就养了不少,只是到了10年,哪怕是村里,养鸡养鸭的也都已经不多见了。
因为家里的青壮年大部分都不在家种地,都出去打工去了,剩下的一些空巢老人,养个几只还行,养的太多,每天鸡鸭出去了,还得赶回来,还得清点数目,少不见了一只,还得到处去找,太费心事了,而且也赚不了几个钱。
而且并不是说你赊了二十只,到了秋天就能卖出去二十只,前期的时候幼鸡和幼鸭是非常容易死的,二十只能活十一二三就已经很不错了。
姜鹿溪将盆中的饲料喂给小鸡,靠着堂屋跟厨房里昏暗的灯光,姜鹿溪清点了一下院子中小鸡的数目,只是有些鸡争食喜欢乱动,再加上院子里的灯光有些暗,她此时又没有戴眼镜,因此看的并不是很清楚,数了几次都没有数清楚。
姜鹿溪蹲下来,按住了一只到处乱串的小鸡,她开始重新清点了起来,这只鸡不乱动了,再加上距离近看得清了,姜鹿溪这才数清楚,17只,一只都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