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林在伦敦接触到各色各样年轻、貌美贵族小姐,一下子仿佛打开了一直被压抑着的世界观。
三两下就玩花了眼睛。
等楚向前知道爱林和一个贵族小姐打的火热时,想阻止已经晚了。
当然,一开始,楚向前倒是觉得问题不大。
自己不在乎有个混血的侄子,即便爱林娶贵族姑娘为妻,在楚向前心里也不是什么问题。
只是这段感情,仅仅只是维持了半年就断了。
原因很简单,70年代欧美不仅‘性’解放,烟叶子也是最先在富裕阶层的孩子中泛滥起来。
爱林自己发现女友碰烟叶子,立马想起来伦敦之前,楚向前再三交代,千万不能碰烟叶子和面粉的话。
大概是这些年,在港岛听过自己大哥心狠起来,动不动就灭人全家。
生怕被楚向前知道,会被他打断腿。
又或者女友,还有女友的那些同样碰烟叶子的朋友,会被暴怒下的大哥全弄死。
思量再三,还是主动和楚向前说,想和女友分手。
楚向前知道后,夸爱林的同时,还是让人去查了查原因。
知道真相是因为烟叶子,顿时怒了。
把爱林和诺顿一起扔给久美子和奥利维亚,在一个海岛上野外生存训练了三个月。
顺带着,让松野一郎,带着人去了伦敦,把提供烟叶子给爱林女友的烟草商人和背后的势力,全都杀干净。
这事媒体并没报道,但在伦敦权贵圈子里,却人尽皆知。
死了几十人,导致贵族圈子里,出现烟叶子短缺的情况,当时的动静可不小。
在海岛上吃苦的爱林和诺顿知道后,立马老实起来,认认真真的做训练。
家里爱媛、宝仪、爱秋,就连当时才9岁的景荣,都知道碰烟叶子的后果。
只是等爱林和诺顿吃尽苦头,接受完三个月的训练回到家里后.
爱林虽然变得老实起来,不过这小子也慢慢意识到,大哥并不介意自己交女朋友。
自己之所以会被扔去海岛上吃苦,仅仅只是担心自己沾染上烟瘾,而给的警告。
只是楚向前没料到的是,诺顿和爱林三个月的训练和野外生存,关系居然好的仿佛穿一条裤子。
这几年,两人时不时的一起出海,在海上游艇开趴体。
让爱林好好谈个女朋友,这小子不愿意了。
这些事,二叔二婶还不知道,否则肯定会更担心。
而且楚向前自己在女人的问题上,根本没底气反驳。
否则家里也不会有这么多女人。
所以,二婶说爱林被楚向前带坏了,楚向前想都不知道怎么反驳。
只能把话题转移到宝贝儿子身上,“那姑娘叫什么,住哪里?”
景荣支支吾吾的就是不说话,傻柱立马劝道,“大侄子,你四叔当年就是死活不肯说那姑娘是谁,然后你爸、你二叔、三叔他们才没管。
最后好了,姑娘一家子离开了京城。
你可不能犯同样的错误。
而且你爸做事最靠谱,当年日子那么苦,全靠你爸想法子,我们才没饿的路都走不动。
让他看看,绝对不会错。”
薛静兰想了想,也觉得傻柱这话没错。
自家男人唯一不靠谱的地方就是女人,其他方面,那真是毫无缺点。
当然,薛静兰也知道,要是自己没有港生、菲菲她们当帮手,铁定会被楚向前折腾惨了。
说不定早早就身子骨垮了,或者楚向前成天得不到满足,最后免不了感情淡了。
抓着景荣的胳膊,“荣荣,你柱子大伯说的没错,你爸爸眼睛毒着呢?
那么多厉害的人,是好是坏,在他面前根本藏不住。”
二婶、爱国、爱民和于莉,一个个都怕景荣不信,把过去将近二十年里发生的一些事,一件件说出来给景荣和景玉听。
兄妹俩这才知道,亲爹在自己这么大的时候,居然过的那么苦。
景玉还一脸心疼的样子,搂着楚向前的胳膊,“爸,等你老了,我一定会孝顺你和妈妈。”
楚向前听完就翻白眼,自己老的时候,你也几十岁了。
以自己这身体,保不齐五六十年后,反而是自己得看护着点景玉这个女儿。
甚至薛静兰的身体,说不定都比景玉好。
不对,儿子女儿大了,会有自己的儿女、孙子。
自己这个当爷爷、太爷爷的,肯定是指挥着孙子、曾孙们。
“行了行了,还你照顾我,你不给我找事,我就谢天谢地了。”
景玉气恼的拍了楚向前胳膊一下。
而景荣左思右想,最后还是没抗住亲妈、堂叔们的唠叨。
小声说道,“就是住在草厂胡同姓乔的三姑娘。”
草厂胡同离锣鼓巷四合院,和什刹海的大院其实都不远,离鼓楼走路也就分钟的路。
二婶和于莉一听,仔细想了想,两人的脸色不由阴沉下来。
楚向前的眼睛多厉害,看向二婶问道,“二婶,您认识这家人?”
二婶犹豫几秒,还是实话实说。
虽然要揭人老底,但景荣可是楚家长孙。
“向前,老乔家还挺出名的。”
说完,就和于莉一起,你一句我一句的,把自己知道的一点点说出来。
等楚向前听到乔一成、乔二强、乔三丽、乔四美,还有个送给二姨抚养的乔七七,立马想起乔家儿女这部电视剧了。
皱眉问道,“是不是媳妇难产,当丈夫的还在外面喝酒赌钱的那个乔祖望?
最后媳妇难产死了,照样赌钱喝酒?”
二婶和于莉见他知道,这才放心下来的点点头。
于莉更是说着,“向前,乔祖望在鼓楼那一片,也算有名的不靠谱。
你知道也正常,不过、、。”
于莉自然是站楚家这边,只是说着说着,话到嘴边,又觉得乔家大儿子是真不错。
12岁就担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
因为这,居委会都没让乔一成下乡。
怕的就是这孩子走了,乔家其他子女可能活不下去。
真正吃苦,也最艰难的,其实是俗称‘老三届’的那1600万初中、高中毕业生。
当时等于十分之一的农村人口,忽然涌入田地间。
到了七十年代初期,下乡的年轻人已经大减,还有一部分以招工、照顾老人的名义回了城。
74、75、76虽然是第三波下乡潮,但人数同样不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