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惊闻(2 / 2)

狄明远带来温体仁借《大明会典》发难的消息,宁王按住典籍的手掌微微发颤。思绪飘回二十年前,先王在世时,父子俩曾在书房通宵研读会典,烛火把“太祖高皇帝钦定”的金字照得贼亮,那时的他们,满心敬畏,将祖宗法度奉为圭臬。如今这本象征祖宗法度的皇皇巨著,却成了党争的“大杀器”,被别有用心之人肆意利用,践踏了祖宗的初衷。儿子那句“祖宗之法,当以利民为本”,像一记重锤砸在他心头,让他想起年少时,自己也曾在会典空白处写下“法随时变”的批注,满心期许能顺应时代,革新图强,结果被师傅用朱砂狠狠圈出来,斥责他离经叛道,这一斥责,也让他在往后的岁月里,渐渐收敛了锋芒。

“明天去看庄田。”宁王走到窗边,望着雾气弥漫的田垄,突然想起小时候随父王出巡,那时大明的田野里,到处都是欢声笑语。佃户家的小孩追着马车跑,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还会献上刚摘的野果,那是质朴的百姓对王室的爱戴。可如今,霜花覆盖的青砖上,水痕蜿蜒,像在哭泣,正如同他此刻乱糟糟、理不清的心。威胁烧书斋的话脱口而出,他都不敢看儿子失望的眼神——因为他清楚记得,自己十八岁那年,父王也是这般严厉斥责他私自结交外臣,可转身就默默帮他把风波摆平了,父王那无声的支持,一直是他心底最温暖的依靠。

夜幕降临,宁王摩挲着《大明会典》磨损的边缘,终于下了决心。永乐年间的旧档,或许是个转机。但楚王府弹劾的消息传来,他下巴猛地绷紧,泄露了心底的惊涛骇浪。烛火晃悠,他望着儿子年轻又坚定的侧脸,突然想起先王临终前的话:“守成易,革新难,但若能为江山社稷,粉身碎骨又何妨?”此刻,这句话在他耳边回荡,和窗外呼啸的北风搅在一起,催着他踏入这场注定艰难的征途。

他深吸一口气,挺直脊梁,像是要把这书房里积压多年的沉闷、无奈,一股脑全吐出去。而后,慢慢走向案几,摊开纸笔,准备为这摇摇欲坠的大明江山,写下或许能扭转乾坤的第一笔。他的笔尖在纸上摩挲,墨汁晕染开来,恰似他心中那团炽热却又小心翼翼的希望,随着字迹缓缓流淌,一点点勾勒出对未来的期许,尽管前路荆棘密布,可他已无路可退,唯有用这一纸笔墨,去奋力改写大明的命运。他知道,这一笔下去,便如在暗流涌动的朝堂湖面投下巨石,激起的波澜或将超出想象,可若不写,大明这艘破船,怕是撑不过下一个风浪,无论结局如何,他都要拼上这一回。书房外,风拍打着窗棂,似在催促他快些落笔,那风声仿若无数百姓的呼喊,在为他即将开启的变革之路助威,又似在警告他前路的艰险。宁王目光坚定,手中笔未曾有丝毫颤抖,他将所有的期望、担忧与决心,都倾注在这一笔一划之中,那墨字似有了生命,跳跃在纸面,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拯救与抗争的故事。终于,一行工整有力的字迹落在纸上,那是他为革新大明农政拟定的开篇之策,承载着无数期许与孤勇,也宣告着一场艰难变革的正式拉开帷幕。这第一笔,不仅是他个人的抉择,更是对祖宗社稷的交代,对天下苍生的承诺,哪怕风雨兼程,他也将义无反顾地带着这份信念走下去。

宁王长舒一口气,心里默念:“这波操作,不管成不成,先干了再说,大明,可不能就这么凉了!”他把笔一扔,靠在椅背上,望着窗外那黑漆漆的夜空,像是能从里头瞅见大明未来的曙光。得嘞,这改革的大幕算是拉开了,接下来,就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让他这扭转乾坤的计划,顺顺利利地搞起来!

最新小说: 大周第一婿 明末隐龙 带物资系统穿成极品亲闺女 开局诛十族,朱棣求我当国师 偷偷告诉你,我是大汉皇太孙 两京十五日 有情有义逍遥七皇子 饥荒年成军户,开局领异瞳姐妹花 顶替我高考状元?我扛匾跪军区 大明:让你死谏,你怎么真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