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梦言坐在自己的工位前,深吸一口气,将目光投向那块巨大的空白展板——那是即将承载开篇领袖画像的地方。
按照漆老师的设计,这是一幅**深入农村视察的光辉形象。漆思源提供的素材,是1958年**在河南农村视察时,摄影家宋海燕拍摄的一张经典照片:**身着白衬衣,头戴黄草帽,在谷子地里,正兴致勃勃地用手轻抚着沉甸甸的谷穗,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画面充满了领袖与人民心连心的温暖力量,是诠释“人民万岁”精神的绝佳瞬间。
漆老师提供了刊登在《人民画报》上的照片图片,鼓励蒋梦言在尊重原图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但着重强调了两点:形象必须准确、伟岸;设色务必遵循“红、光、亮”的时代审美原则——即色彩鲜明(红),形象光彩照人(光),画面明朗积极(亮)。
蒋梦言将素材照片钉在画板旁,凝神细看。人物的神态、动态、农田的背景、前景谷穗的细节,都堪称完美。他拿起铅笔,在稿纸上快速勾勒着构图。很快,他觉察到一个关键问题:照片原图中**的面部是朝向画面右侧的。而漆老师的整体展览设计,参观动线是从左向右。如果**的视线方向也是向右,那么当观众从左入口进入,视线会跟随**的目光投向展墙的尽头?这似乎不太符合引领观众逐步深入展厅的意图。
他思索片刻,有了决断:将**的朝向改为面向左侧。这样,当观众从左入口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将是**那充满期许、望向展厅深处的目光,仿佛在亲自引领着观众去探索通江口县的农业成就。视觉上会更顺畅,更有引导力。
蒋梦言重新在稿纸上勾画了一个构图小样,拿着它去找正在木工坊和木工师傅沟通实物展台尺寸的漆思源老师。
“漆老师,关于开篇画像的构图,我有个想法。”蒋梦言将自己的小样和想法清晰地阐述了一遍。
漆思源仔细看着小样,又对照了一下原照片,眼中露出赞许:“好!这个改动很有道理,符合视觉引导规律。就按你的想法来!”他拍了拍蒋梦言的肩膀,又补充道,“对了,**诗词里那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意境非常贴切。你考虑把它用端庄的宋体美术字,写在画像下方点题,就像标准宣传画的格式那样。”
“好的!”得到了漆老师肯定的蒋梦言信心倍增。
回到工位,他立刻投入紧张的工作。他叫来范建川帮忙,两人用木工墨斗在巨大的展板上弹出放大定位的九宫格线。然后,蒋梦言自己开始用铅笔小心翼翼地勾勒轮廓,将反转后的人物形象精准地放大到展板上。这个过程必须极其专注。
蒋梦言全神贯注,沉浸在笔尖与纸面的交流中。他仔细揣摩着照片里**的神韵,力求在放大后依然保持那份平易近人又高瞻远瞩的气质。他特意强调了阳光感,在**的脸颊、肩头和白衬衣上预留了高光的位置,这正是“红光亮”中“亮”的关键。背景的田野和谷穗,他也计划用更饱满、更富有生机的色彩来渲染“丰收”和“希望”的主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伟岸的身姿轮廓逐渐在展板上显现。蒋梦言凝神静气,沉浸在勾勒塑造中。
冷不丁,一个略带质疑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哎,梦言,你这……**的脸怎么朝左边了?”范建川不知何时走了过来,抱着胳膊端详画面,语气有点怪。“这跟照片上不一样啊?你这随意改动**形象……胆子是不是有点大了?”他刻意压低了声音,带着点试探的意味。
蒋梦言握着铅笔的手一顿,心猛地一跳。
这时,一个清亮的女声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道插了进来:
“范建川!你瞎琢磨什么呢!”蒋楠琴不知何时走了过来。她惦记着蒋梦言挂蚊帐,正好撞见这一幕。她柳眉微竖,声音不大却很有力道,“艺术创作讲构图讲布局,这叫视觉引导!我不信你这个‘知名美工’不懂这个!再说了,谁规定**只能朝右不能朝左?你范建川还想给领袖规定站立方向不成?想上纲上线啊?起开,干你自己的活儿去!别在这儿打扰我弟弟!”
范建川本想开个玩笑,工作累了过来唠几句,被蒋楠琴一顿抢白,特别是最后那句“上纲上线”,让他有点讪讪的。他怔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那副吊儿郎当的神情,嬉皮笑脸地朝蒋楠琴耍赖:“我就打扰他了,咋地,你还能打我不成……?”
“打你怎么了,打不得吗?”蒋楠琴说着就举起粉拳,作势要打。
蒋梦言当然知道,这两人斗嘴打闹,颇有几分欢喜冤家的意思,所以也不以为意,赶忙打圆场:“姐,范哥是跟我开玩笑的。你别打他。”
蒋楠琴转向蒋梦言,眼神瞬间柔和下来,带着鼓励:“别理他,按漆老师的设计和你的想法画!”她轻轻拍了拍蒋梦言的背,“我们组下午的培训课结束了,姐来找你拿钥匙,帮你把蚊帐挂上。梦言,你忙你的,钥匙给我就行。”
蒋梦言感激地点点头,将钥匙交给了蒋楠琴。
他重新站定,深吸一口气,将全部的注意力投向画面上那双深邃而慈祥的眼睛上。刚才那一瞬间的紧张,被蒋姐姐的信任和漆老师的支持驱散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沉静坚定的决心。
进入状态后,他的落笔更加自信,线条更加流畅。他知道,这幅画像,不仅关乎展览的宏大开篇,也关乎他能否在这群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中,证明自己、证明漆思源老师慧眼识才的能力。
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汇成了这片忙碌空间里最专注的韵律。展板上,领袖的形象正逐渐变得立体而清晰,这光辉的形象,将引领着七十万通江口人民,披荆斩棘、从胜利走向胜利!蒋梦言的心,如同绷紧的弦,在艺术追求与时代要求之间,小心翼翼地寻找着最完美的平衡点,如履薄冰,却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