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面上是在夸赞郑珩,实际是在提醒皇帝,郑珩的才能,满朝皆知,而一手将他扶持上来的皇帝曾是与他一同长大的儿时伙伴,又岂会不知他的才能呢。
只不过眼下朝中有几大边将,各自负责镇守一方,皇帝好不容易才维持的平衡,必然不想就此打破。
而这几个边将中,立功最多的是柱国大将军陈文泰,也是皇帝最为倚仗同时也是最忌惮的,因为陈文泰的背后还有一个皇子。
对于这次西北的战事,你有什么看法?皇帝停下筷子问道。
李宣放下了手中的碗,但没有当即回答,阿爷问的是
这里只有你我父子,但说无妨。皇帝挥手道。
儿子听闻此次获得厚赏的,除了带兵的大将军之外,还有一个小将。李宣说道。
是,一个不入流的军侯,也是从东境调往西北的。皇帝点头道。
东境李宣摸着光滑的下巴思索了片刻,阿爷可是调了一队人马,而领队之人,是东境洪城那个功臣。
萧怀玉。皇帝说道,这个小将是萧怀玉的部下。
这就奇怪了。李宣疑惑道,麾下立了如此奇功,为何长官却没有任何功勋,以他在东境的骁勇与军功来看,西北之战,不该如此无声才对。
李宣的话,瞬间引起了皇帝的疑心,然而赏赐他已经发下去了,君无戏言,皇帝不想打自己的脸,于是说道:场上之势,瞬息万变,西北的军功上呈了两份,其中石骁也对此做出了解释。
李宣猜到了皇帝的心思,疑心的种子既然已经埋下,他便不再过多的询问,阿爷,菜快凉了。
抛开国事,父子两谈起了家事,用过膳之后,皇帝开始关心起了李宣的终身大事。
六郎,你也年岁不小了,是时候娶妻成家了。皇帝看着李宣说道,前几天也询问了你母亲,你母亲的意思是看朕。
听到要成家,李宣抬起头,阿爷,孩儿尚未及冠
哎,古之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男子总要成家立业,提前举行冠礼又有何不可。皇帝说道。
李宣从皇帝的话中听出了什么,当即起身跪伏,阿爷,文王与成王乃是天子,为早日执掌国政才提前行冠礼,孩儿年纪尚小
已经不小了。皇帝打断了李宣的话,因为这件事是他心中一早就定下的,巴陵侯萧世隆的幼女与你年岁相仿,待字闺中,朕曾经与巴陵侯提起过此事,所以这么多年,他的幼女一直未嫁,朕原本是想将你阿姊嫁入巴陵侯府,奈何
皇帝此时让竟陵王李宣娶巴陵侯之女,其用意十分明显。
朝中最有威望的大臣当属三公,在国事之上,皇帝也十分倚靠他们,其次便是三大武将。
孩儿知道了。看着父亲的眼色,李宣瞬间明白,于是只能顺着心思答应。
见李宣答应,皇帝亲自上前将之扶起,并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几个兄长的死,朕一直很痛惜,你不愿出廷做官,也是个好事,不要辜负朕的厚望,但同样,不能做出残害手足之事。
孩儿知道了。李宣拱手道。
李宣离开后,皇帝瞬间变了脸色,贾舟。
小人在。贾舟匆匆入殿叉手道。
西北的战事?皇帝问道。
探子已经在回京的路上了。贾舟回道。
这么多年了,郑珩还是如此贪得无厌,朕屡次提醒他都不知道要收敛。皇帝不悦道。
郑将军的确是贪心了点,然而平庸之人最是好掌控。贾舟在皇帝的身侧道提醒道,像巴陵侯与陈大将军,二人虽有能力,却各怀鬼胎,且他二人在军中的威望极高,难以控制。
郑珩也不是省油的灯。皇帝说道,眼下若能扶持一个没有根基且有能力的武将出来为我所用是最好的。
陛下封了那位小将,可是有此打算?贾舟小声问道。
原本是想要如此,但现在情况有变,朕不需要第二个郑珩。皇帝说道。
小人明白了。
※ ※ ※ ※ ※ ※ ※ ※ ----
没过几天,一匹从边关回来的快马就飞奔进了楚京城,中侍中省拿到密报后第一时间就上呈给了皇帝。
果真如皇帝猜测一般,大将军郑珩顶替了他人的军功,又或瞒报军功,因为眼线无法接近指挥台,所以传回来的消息,都是眼睛所能看到的详情,其中包括萧怀玉领一万人马冲锋陷阵,扭转了以少对多没有胜算的局面。
虽然早有猜测,但看到实情的皇帝仍旧很气愤,岂有此理,这个郑珩,竟敢欺君。
陛下,这件事情的真相,恐怕还要询问才能得知。贾舟提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