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武十八年的秋天,苍穹高远,澄澈的天空不见一丝云翳,长安城在秋日的照耀下,处处都透着一股庄重肃穆的气息。
朱雀大街上,人群熙熙攘攘却又秩序井然,百姓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目光朝着皇宫的方向投去。
就在今日,李璟祐身着华丽的冕服,在一片庄严肃穆的鼓乐声与山呼陛下声中,稳步登临帝位,自此成为大唐这片广袤江山,万千子民的新主人。
回溯乾武时期,那无疑是大唐历史上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
在这一时期,国家的文治武功双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哪怕与声名远扬的贞观时期相比,亦是毫不逊色,甚至在诸多方面更胜一筹。
李世民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开创了贞观之治,在文治方面,推行科举制度,广纳天下贤才,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使得大唐文化昌盛,经天纬地,为后世所敬仰,成为了大唐盛世的坚实基石。
而李承乾,这位在军事领域天赋异禀的帝王,继位后南征北战,开疆拓土,凭借着非凡的军事谋略,让大唐的版图不断扩大,威名远扬四方。
他在文治武功方面的卓越成就,同样不可磨灭,谥号为武,唐高宗武皇帝。
在民间,百姓们则更习惯亲切地称他为乾武皇帝,他在位期间所定下的年号,也与那个繁荣昌盛的时代极为契合,让百姓们深感贴切,仿佛那就是一个时代繁荣的象征。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句流传千古的俗语,在李璟祐上位的那一刻,便迅速得到了应验。
李璟祐刚刚登上皇位,屁股还没在龙椅上坐热,朝堂之上就掀起了一场巨大的变革风暴。
官员们一个个噤若寒蝉,心中充满了忐忑不安,因为一场规模浩大的官员裁撤行动正在悄然拉开帷幕。
首当其冲的是以户部尚书李炜为首的一批老臣。
李炜在朝堂上为官多年,资历颇深,也曾为朝廷立下过功劳,然而在李璟祐眼中,他却成了自己掌控朝堂的绊脚石。
李璟祐直接以办事不力这个看似简单却又不容辩驳的借口,毫不留情的责令李炜回家养老,同时一并免去了他司空的尊衔。
这位曾经在朝堂上呼风唤雨的高官,就这样在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的权力荣耀,只能黯然离开朝堂,回归民间。
紧接着,吏部尚书李敬玄、吏部尚书李义府以及兵部尚书吴天岩等也纷纷被卷入这场撤职风暴之中。
这些官员在朝堂上各自都有着一定的势力和根基,或是凭借着家族的背景,或是依靠着多年积累的人脉,在以往的朝堂斗争中屹立不倒。
李璟祐为了将朝廷的权力牢牢的掌控在自己手中,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丝毫没有心慈手软,果断地将他们一一撤职。
随后,李璟祐迅速安插了一批效忠于自己的官员上位。
这些新官员或是曾经在他未登基时就与他交情匪浅,或是在他争夺皇位的过程中为他出谋划策、立下汗马功劳,他们对李璟祐忠心耿耿,唯他马首是瞻。
在完成了对部分关键官职的人事更替后,李璟祐又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人事任命。
他拜徐愿为太师兼任户部尚书。
而江流儿则被任命为司空兼任吏部尚书。
与此同时,李璟祐做出了一个震惊朝堂的重大决定——废除军机处。
军机处自设立以来,在处理国家政务,军事决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在李璟祐看来,军机处权力逐渐膨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形成了制约。
李璟祐对此深感不满,他渴望将所有的决策权都集中到自己手中,成为真正一言九鼎的帝王。
于是,他果断下令废除军机处,从此以后,一切奏折都需直接呈往两仪殿,由他亲自审阅批示。
这一举措,无疑是将朝廷的核心权力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重新分配,使得李璟祐的皇权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在这一系列激烈的朝堂变动之中,有一个人却被李璟祐刻意地忽视了,那就是王文。
王文在朝中威望颇高,他是先帝李承乾最为得力的助手之一。
可不知道为什么,李璟祐却没有对他下手。
下朝之后,李璟祐独自一人回到两仪殿。
他召见了锦衣卫副指挥使王灿。
王灿接到命令后,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匆匆赶来。
他走进两仪殿,看到李璟祐阴沉的脸色,心中不禁一紧,连忙行礼。
李璟祐王灿,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冰冷。
他没有任何多余的寒暄客套,见到王灿的第一眼,便直截了当的问道:“王灿,你是想死,还是想活?”
这他心中一惊,瞬间明白了皇帝的意思。锦衣卫作为皇帝手中最为锋利的一把“刀子”,负责刺探情报、监察百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