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经的微光夜视仪是要把光学图像转化到电子图像、再重新通过目镜转化为光学图像,其中有一个复杂的光电转化过程。”
“这玩意儿吧……说白了就是镜片透光率比较好,看得相对清楚罢了。”
“他们自己都不敢叫微光夜视,而是叫增光夜视——但实际上,应该叫‘少减光夜视’才对。”
“明白了。”
鲍启倒没有觉得失望——因为从柴斯里借的gpnvg-18四目夜视仪也到了,他转头就忙着去研究去了。
这玩意儿号称全球最先进的全景夜视系统,克服了传统夜视仪的种种缺点,无论是稳定性还是实用性都达到了难以超越的高度。
虽然还比不上美军现在已经开始逐渐列装的第四代全彩夜视系统,但也够用了。
——当然,换句话说,如果不是美军开始换装新夜视仪,这东西也没那么容易搞到。
嗯,现在还不容易,但再过几年吧……ebay上就该大规模上架了。
陈沉教会了所有人使用望远镜和夜视仪,其实这两件装备操作都不困难,基本都是奔着新人到手即用去的,只不过四目夜视仪戴上以后会有短期的不适应,带来诸如眩晕啦、失焦啦之类的问题。
稍稍适应一两个小时,就基本没问题了。
到了晚上9点多的时候,所有人都已经完成了装备使用的训练,而陈沉也不墨迹,立刻下令全员具装,出门上车就走。
前一段时间,他把勇士车开到修理厂做了一些小小的修理,修补了弹孔,重新喷涂了颜色饱和度更低的漆面,现在看起来,这辆车已经有那么点“战术”的味道了。
向东出了勐卡,经过几段小路之后,车子一路开上了孟洋公路。
开车的是鲍启,他在柴斯里营地里练了小一个月的特种驾驶,这时候车技好了不少,10点钟出发,12公里的距离,10点15就到达了预定的湄公河1号河湾附近。
随后,鲍启把车沿着两山之间的山坳开进了树林里,四人又在附近砍了些树枝树叶对车辆进行了掩盖,随后便爬上山顶树林之中,开始潜伏。
这片山林远离村庄、农田、矿场等等人员活动区,一般来说是不会有人过来的,但陈沉还是要求所有人尽最大可能隐蔽,并且逐一帮他们完善了掩体。
12点,侦查正式开始。
陈沉拿出夜鹰举起,向远处的万昔村看去。
10倍放大倍率下,一切都清清楚楚。
深夜,这座村庄已经如同其他任何一个普通村庄一样进入了沉睡,哪怕是最中心的那个制毒厂房也已经熄了灯,只有零星的路灯、以及几间晚睡村民的民房还亮着灯。
夜晚的凉风吹拂而过,有那么一瞬间,陈沉甚至觉得自己看到的只是故乡里那个平平无奇的农村。
它是那么祥和、那么安宁、那么地毫无攻击性。
但陈沉知道,这只是它最最表层的假象。
揭开这一层面纱,它所展露出来的,就是极端罪恶的内核。
村庄外围、山坡下面种植的不是水稻,而是罂粟;高高的瞭望塔上架着的不是播放音乐的高音喇叭,而是一挺12.7mm口径的85式重机枪;村务大厅外的空地上瘫倒的那个人体,也不是喝多了乘凉的醉汉,而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死在那里的尸体……
“注意观察,在地图上标记你们看到的目标和目标的行进路线。”
陈沉低声说道。
“收到,我要修改地图。前期木鬼提供的布防图和建筑分布图有误。”
鲍启回复道。
“收到,同意修改地图。”
……
月亮升了又落,观察还在继续。
四人组将在这里潜伏24小时,直到第二天晚上撤离。
一个月训练终于开始直观地展露出了效果,虽然不可能从始至终一动不动,但基本上,大家都伪装得很好。
哪怕是鲍启,也表现得极为安静。
如果有人从远处观察,恐怕也会认为,这里的四人,就是石头,就是草木……
第44章 风来了
东风兵团的第一次实地侦查实实在在地持续了24小时,在这24小时内,他们在狭小的掩体内几乎没有移动,每个人都是精疲力竭。
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整个侦查过程没有遇到任何意外,当他们趁着夜色撤离时,万昔营地的最新布防情况,已经完完全全地呈现在了他们的眼前。
重机枪火力点的位置、敌方基本的武器装备情况、夜间巡逻的路径和频次、一部分陷阱的布局、关键人物的藏身处……
基本上,那些可能影响作战的关键情报都已经到手。
鉴于此,陈沉干脆利落地做出决定,取消了原本计划中的抵近武装侦查。
——这绝对不是疏忽大意,恰恰相反,这是最谨慎的表现。
要知道,“情报获取”和“作战难度”这两个元素之间并不是线性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并不是情报越多,作战就会越顺利。
在到达一定的阈值之后,情报所带来的收益是遵循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则的,有可能付出重大代价得到的情报,给作战提供的帮助会少得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