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1 / 1)

他的话可信度很高。

关中世族都知道,长公主殿下心机深沉、手段很多,但她的兄长张五郎是位赤诚君子。

从那时起,大家就惦记上了皇庄的稻种。

张祯反问,“你家没去皇庄换稻?”

白四郎:“......换了,但不够。”

就三千多斤,只够种五、六百亩。

张祯:“知足罢,外地的望族,想换都没门路。”

徐州二号很争气,植株低矮,硕果累累。

三十顷稻谷,收了约九十六万斤。

小麦的亩产没太大变化,前年是二百六十五斤,去年是二百六十七斤,三顷收了八万多斤。

扣除皇庄口粮、丰产一斤多留一两的奖励,以及给小皇帝和大将军府的进供,稻谷约还有六十五万斤,全留着做种子。

皇庄预留两万斤,别的都换给关中世族,以及辽东原乌桓三郡的百姓。

不向全国推广,是为了降低风险。

虽然她和氾先都判断徐州二号稳了,徐州三号应该能正常开花结果,可万一呢?

为稳妥起见,还是先局部推广为妙。

并且控制着数量,限额换种。

对于辽东原乌桓三郡,也提供了别的优良稻种。

两种一起种,免得落饥荒。

换稻种的标准还是两斛换一斛,跟给袁术的一样。

但有个硬性要求,凡是换了徐州三号的关中世族,今年的税赋,必须用新稻谷来缴纳。

为啥只针对关中世族呢?

因为此前承诺了,辽东原乌桓三郡免六年税赋。

他们也拿不出换种的粮食,都是先记在账上,秋收再还。

有人建议张祯,第一年可以无偿提供粮种,被张祯否决了。

多少事情,都是坏在无偿、免费上。

她还打算今年秋收后,向全天下推广徐州三号,到时粮种若是不够,再去原乌桓三郡换一些。

这些内情,白四郎、赵六郎、李二郎等人并不知道。

他们知道的是,皇庄以稻种闻名,麦种似乎没什么名气。

因而李二郎也小心翼翼地道,“殿下,不知皇庄麦种亩产几何?”

张祯:“二百六十七斤。”

李二郎:“换种也是两斛换一斛?”

张祯:“没错。”

李二郎:“......可是,我家去年麦子亩产二百六十斤。”

相差不大,犯不着用两斛去换一斛。

而这也是施了肥料的结果。

在此之前,他家的麦子亩产约为一百二十斤。

因此大家对张神悦其实非常感谢。

哪怕曾被她逼着献田献地建皇庄、分田地给流民、上她的当,也还是觉得她有能耐,乐意跟着她。

顺带一说,他那当家主的大伯也印了诗文和家训,足足一千本。

家中子弟人手一本,常被抽查,苦不堪言。

张祯微微一笑,“刚才我忘了告知各位,亩产二百六十七斤,只是普通麦种种出来的。课农司的氾先生你们知道罢?新麦种便是由他培育而来,亩产预计达到三百斤!”

李二郎失声道,“这么多?!”

二百六跟二百六十七没差多少,但跟三百差距就大了!

他家最多的实际上不是适合种稻谷的田,而是适合种麦子的地!

张祯:“也有可能更多,或者更少。”

李二郎果断道,“我家换了!”

不可能更少,皇庄出品,必属上品。

氾先生那人他也认识,踏实可靠。

白四郎和赵六郎也道,“我家也换!”

他们两家,也是山地多过水田。

张祯笑道,“不急,先回去与长辈商议。”

顿了顿又道,“数量有限,大约只有八千斤。”

......就这么点儿?!

麦种每亩的用量,可比稻种大得多。

几人赶紧告辞,急着回去禀报家主。

等他们走了,吕布从内间转出来,看着张祯笑吟吟地道,“神悦,你骗人。”

说什么怕他在场吓着几位小郎君,打发他去忙别的。

可他怎么能让她单独与少年郎相处?

宁愿躲在内间偷听,也要留下。

张祯:“......就骗了,你待怎地?”

吕布爱极她这理直气壮的模样,笑道,“不怎地!到时出了纰漏,人家打上门来,我帮你挡着!”

张祯斜睨他,“那我谢谢你!”

她现在可是仁熙靖国长公主,谁敢打上门来?

吕凤仙故意吓唬她!

第310章 你家的农书,本身就是财富

张祯确实骗了李二郎、白四郎等人。

她说优良麦种是氾先培育的,这是句谎言。

但也没谎到家。

因为氾先的确在培育麦种,只是还在培育阶段,并未完成。

自去年有了这个念头,氾先便花了许多心思在培育麦种上,还效仿培育稻种时的作法,专门建了实验区。

在他的精心照顾下,实验区的麦子达到了亩产二百八十斤。

可他还是觉得失败了。

因为这与普通麦子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皇庄的麦子若都像他一样极尽呵护,各种肥料管够、盯着除虫,也能达到那么多。

沮丧地来找张祯问计。

然而张祯也不懂优良麦种应该怎么培育,这是她的知识盲区。

不过她知道一点,培育种子需要很多样本。

各地税赋收上来后,她恰巧有很多样本。

于是带着氾先、卫成、张五郎及课农司几名属吏,用了大半个月的时间,从粮仓中挑选出四十个样本,每个两百斤。

别人想动粮仓可能很难,但她有着天然的优势。

最新小说: 咒术师不需要辅助 慢热 [综漫] 变成一个呱蛙子 穿书七零,我把军官老公拿下了 电子竞技存在破镜重圆吗[电竞] 妖孽难缠,悍妃也妖娆! 穿书八零辣妻逆袭 (名柯同人)乌鸦折叠 见月 闻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