嘱咐道,“无事不要出门,好生在家待着,晚上会有人来送米粮。”
白氏千恩万谢。
严二郎则指着门外那群人,疑惑道,“阿姐,他们在做什么?”
抬着木筐,用水瓢舀出里面的粉末,均匀地洒在街道上。
洒得门前一片白,像是落了雪。
半夏:“洒石灰粉。”
又解释道,“殿下说,石灰粉能杀一些疫气。”
白氏急切地道,“那能不能洒到家里?”
半夏:“家里不用,外面洒就行。”
石灰粉的味道多难闻呐,洒到家里,怎么受得了。
见严二郎身体壮实,半夏又一丝不苟地宣扬张祯的另一项提议,“小郎君,我们人手不足。你若愿意,不妨到县衙报名帮忙。”
严二郎:“......非去不可么?”
白氏也紧张地听着。
半夏:“这不是抓壮丁,由你自己决定。对了,若是染疫,定要及时上报,报得早,治愈的可能性更高!”
严二郎和白氏都郑重点头。
临走前,半夏从袖袋里取出一个荷包,倒出六块蜜饯,平均分给馨妹和小郎。
摸摸他们的头,微笑道,“要好好的哦!”
走了好几家,就没看见这么小的孩子。
“谢谢姨姨!”
馨妹和小郎一起道谢。
等半夏一行离开,馨妹立刻让娘亲弯腰,往她嘴里塞了一块蜜饯,又给二叔塞了一块。
最后一块给自己,满足地眯眼,“好甜啊!”
小郎看看自己的手,手里很多蜜饯,又看看姐姐的,没了。
便分给她两块,话还说不利索,一个劲道,“甜,甜!”
白氏也觉得甜到了心里。
仿佛从没吃过这么美味的蜜饯。
不愧是京城来的贵人。
严二郎吃完蜜饯,沉默了一会儿,道,“长嫂,我想去帮忙。”
白氏:“去罢。”
若不是要照管两个孩子,她也想去呢。
第262章 私自开粮仓,乃是大罪
“长公主殿下,真要如此么?”
韩县丞有些迟疑。
张祯和颜悦色地道,“有何不妥?”
虽然韩县丞质疑她的决定,但她并不生气。
县令、县尉、主簿都跑了,韩县丞却留了下来,尽职尽责地维护着县衙的运转。
如果不是他勉强撑着,汉寿会秩序崩盘,比现在更乱。
到那时,死于民乱的人,估计会比死于疫症的更多。
单凭这一点,他就是汉寿的大功臣。
她也不可能因小事而责备他。
韩县丞抬手擦汗。
你说要开仓放粮,你还问我有何不妥?!
这事儿哪里妥当?
分明处处都不妥!
嚅嗫道,“私自开粮仓,乃是大罪!”
这是刻在大汉所有官吏骨子里的禁令。
张祯一笑,“韩县丞,你仔细看看,我是谁?”
韩县丞微怔,“你,你是靖国长公主殿下......”
治疫是有可能丧命的苦差事,应该没人冒充罢?
说到这儿忽然反应过来,是了,她是奉旨治疫的长公主,陛下还许她便宜行事,确实有权开仓放粮。
他一个小县丞,在这儿胡咧咧什么啊?
懊恼得想给自己一个大嘴巴,赶紧认错道歉,“下官鲁钝,冒犯了长公主殿下,请殿下治罪!”
张祯示意侍卫扶他起来,“韩县丞忠于职守,何罪之有?”
顿了顿又道,“待此间事了,我定然表你为汉寿县令!”
韩县丞更惶恐了,“多谢殿下赏识!下官才疏学浅,见识粗鄙,只怕担不起一县之职。”
张祯也未多说,只道,“去开粮仓罢。”
在她看来,知道敬畏又能踏实做事的官员,比胆大妄为、夸夸其谈那些好多了。
韩县丞:“诺!”
拱手辞别,倒退着离开。
汉寿城虽然还算富庶,但家中存了几个月粮食的都是富户,普通百姓家里,最多有几日存粮。
像严二郎家那样的,属于小富。
在乡下有良田,在城里有店铺,虽然大多变卖了,也还有些家底,能买到高价粮。
家境不如严家的那些,已经快要断炊。
因此放粮势在必行。
但这次放粮,跟韩县丞想象中的不一样,并非打开粮仓让百姓来取,而是根据之前统计的每户人数,送粮上门。
并搭配一些药材,让各家自己熬着喝。
这样一来,她从京城带来的人手就不够用了,加上县衙里的衙役也不够,因此才会广召志愿者。
还不是所有人都要,只要年轻力壮的,也都让他们穿防护衣,早晚喝张仲景开出的预防汤药。
每天煮上几大锅,苦得很。
令张祯都想起了前世被中药支配的恐惧。
但只要能预防疫症,再苦她都愿意喝,其他人也是如此。
私下称之为保命药。
“为何如此麻烦?”
韩县丞不解。
把染疫者弄到城外沈家别院,他大力赞同。
怎么连没染疫的人都不许出来走动呢?
周羽回忆着张祯的话,解释道,“因为,城里的地面、空中都还有疫气,康健的人在外乱窜,也会染疫。而且......”
韩县丞专心听着,见她忽然止住,追问道,“而且什么?”
周羽:“闲极生乱,非常时刻,不能让有力气乱的人闲着,得让他们有事可做,这样才乱不起来。”
这里面是个什么逻辑,她还没想通。
但女君说是如此,那必然就是如此。
她没想通,是她自己的问题。
韩县丞大感佩服,“殿下真是高瞻远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