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先引用龙树菩萨的《智度论》说明这一个问题点,这个问题没有说明理由,只把结果讲出来。这以下论文,智者大师针对这一点来解释,为什么凡夫菩萨不能留在五浊恶世的理由。我们看第二段:
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
为什么一个凡夫菩萨,不能生生世世在五浊恶世行菩萨道呢?因为你所处的环境,这个外在的因缘,你所面对的众生,是一个烦恼特别刚强的众生,你面对的不是一些讲道理的众生,这些众生都是不讲道理的,都是习惯性的随顺情绪的,这第一个。
第二个、你自己的内因也有问题。他不讲道理,你自己也没有我空、法空的忍力;这好了,对方也是情绪化,你也是情绪化,结果心随境转,声色所缚。我们的内心当中不能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理,那只好向外攀缘,向外攀缘的结果,就一定受到外境的影响,心有所住即是非住。就是你心住在人事的因缘,这个人事对你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被这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所系缚。
也就是说我们没有我空、法空的智慧,我们就很容易受到外在人事的干扰,那这个干扰有两个结果:
第一个、你被这个杂染的因缘所干扰,就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你生生世世流转,你刚好在哪一世当中遇到你的恶因缘,然后心随境转,就造恶业了。
《楞严经》讲到一个公案:频婆娑罗王的儿子阿阇世王,他过去世跟阿难尊者是同时发菩提心的,跟阿难尊者两个是同学,他发菩提心发得很早,多生多劫的积福积慧,今生做一个王子。虽然他做一个王子,但是他的因缘不太好,他跟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前生结下恶因缘,很难解开的,他父亲看到他就生气,他父亲非常讨厌阿阇世王,当然阿阇世王也感受到这样的情况,然后加上提婆达多又从旁边的怂恿,说你父亲对你怎么怎么的不好,糟糕了!前生就已经结下恶因缘,又遇到恶知识的牵引,所以就促成阿阇世王害父亲的行动表现出来──杀父的逆罪,就在这个菩萨的身口意现前了。大家都知道,阿阇世王是犯了逆罪,就是说阿阇世王虽然有大悲心,但是他内心当中,没有一种坚定的忍力,所以遇到恶因缘造罪了,造罪就到三恶道去了。这第一个、遇到恶因缘。
第二个、遇到好因缘,但是这个好因缘不会持久。比如说,你来生到三界当中,你遇到的都是比较好的因缘,我们看会是什么情况:
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
就是说我在三界当中,我也不一定会遇到怨家,有时候遇到的是好因缘,我们看第二种情况:
说你来生的时候,都是遇到一些清净的好因缘、三宝的因缘;但是在人道当中,特别是末法时代,圣道难得。诸位可能会感觉得到,愈到末法的时候,你修学圣道就愈难成就,如果诸位有出家十年以上,就会有这种感觉。就是你刚出家的时候,感觉修学圣道比较容易,愈到后面,那个环境愈难具足。
不能修学圣道怎么办呢?只好修人天福报,因为你没有办法修学圣道。那修人天福报,或因布施、持戒,以这种人天的善福,生到人中,因为过去的善业,或者作大国王、大臣,或者作大富长者,富贵自在。在这样一种国王权势跟名利现前的时候,你遇到善知识的教化,不肯信用。一个人居在权位、财富当中,生命当中有自我意识的人,在福报现前的时候,很容易产生高慢,这个时候对佛法就不再产生谦卑、就不再信受奉行了,因为他的心被高慢心所蒙蔽。
不能信受佛法怎么办呢?
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一个人不能随顺佛法的道理,只好随顺自己的感觉,跟着感觉走;跟着感觉走的结果,就是放逸;放逸的结果,就是广造杀盗淫妄的罪业。这种罪业,就使令一个人堕入到三恶道当中,经过无量劫的时间,即使把罪业受完了,从刀山油锅的地狱出来,得到人身,也是一个卑贱之身。假设在那个时候,还是不能遇到佛法,又会继续造业、堕落。
所以说我们在三界当中,就算你暂时不造罪业,你有这个善业的力量,福报现前的时候,也是容易造罪。我们作一个总结:
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
这个就是在三界轮回当中最大的一个悲哀。我们在过去的生命当中,我们的历史不断的重复。什么叫历史?就是两种情况:
第一个,我们罪业起现行,在苦恼当中,一般有善根的人,在这个时候起惭愧心:诶,我福报享尽了、我罪业现前了、我苦恼的果报现前了,这个时候起惭愧心,开始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是第一种情况。
好,你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罪业消了以后,福报现前,开始放逸。把福报享尽,开始苦恼,又开始起惭愧心、又开始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到了一段时间,福报现前,又开始迷失自己,又开始放逸。我们过去的人生就是这样!
哪一个人在富贵当中,能够看得破的,很少!就是不断的快乐痛苦、痛苦快乐,不断的在那个地方流转。这个就是诸佛菩萨,不同意一个凡夫的菩萨──就是习惯性随顺妄想而转的菩萨,他不同意我们在三界流转的原因。
这样子,该怎么办呢?不能在三界流转,那该怎么办呢?我们看第三段的总结:
凡夫无力,唯得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以业成故,临终敛念得生,决定不疑。见弥陀佛,证无生忍已,还来三界,乘无生忍船,救苦众生,广施佛事,任意自在。
我们身为一个没有我空、法空般若智慧的凡位菩萨,你要知道,你现在要做的,绝对不是在三界当中度众生,这个事情不是你现在该做的。那你说:我现在该做什么事呢?唯得专念阿弥陀佛,使令成就一心不乱,把今生剩余的几十年光阴,好好的成就净业,净业成故,临终的时候正念现前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地方,亲近阿弥陀佛,乃至亲近十方诸佛,在内心当中,成就无生法忍的圣道,这个时候,你要度化众生,这个时间就到了,还来三界,乘无生忍船。
这个时候,你来三界,不是来三界游泳,这个生死大海当中,你有一艘船,你不再被生死大海所漂溺。这个时候,你坐在船上,把这些过去有缘的众生,乃至无缘的众生,全部救到你的船上。怎么办呢?广施佛事,任意自在。你有种种的方便,你盖个讲堂、盖个念佛堂,都好。
这个地方,很多人疑惑:我们内心当中有智慧跟慈悲,有时候这两个经常矛盾,到底我是智慧比较重要?还是慈悲比较重要?
你看我们在读经典,也是这样子讲。你读《法华经》,佛陀告诉我们: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这个三界是一个大火,你在三界当中有一些美好的资具,你还是没有离开大火,你对三界害怕。但是你读《华严经》,那是不同的口气了: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诶,菩提是在众生当中成就,所以你不能舍离众生。
所以有时候,我们的智慧跟慈悲经常矛盾。龙树菩萨在《智度论》上说,菩萨道有两种:一者般若道,二者方便道。就是说,如果你是初地之前的菩萨,要偏重般若道,般若道的重点是以智慧来引导慈悲,这个时候偏重智慧;初地以后的菩萨,以慈悲来引导智慧;这样你就知道你这个心要怎么去调和了。
在清朝,有一个叫王鼎实的居士,这个公案是出自于《净土三要》。王鼎实居士,他生长在一个士大夫的家庭,他的父亲是做官的,他的祖父也是做官的,在这种士大夫的家族当中,也就苦读圣贤之书。到十六岁的时候,参加他一生当中最重要的考试,那个考试类似秀才,他离开家乡,到亲戚的地方住。考试考完以后,他考得非常好,公布上榜了,十六岁就考上功名,这是很难得的。
考上功名以后,他的亲戚就为他办一个庆祝的宴会,大家一起喝酒非常的欢喜。到第二天,这个王居士就生病了,生病生得很重,他就把亲戚叫过来,他说:我的生命要结束了,而且他还知道前生的因缘。我在生病做梦当中,我看到前生。他说:我前生是一个镜山寺的老和尚,我还是一个做执事的法师,看那个意思,好像是做当家、或者知客,我平常除了自己用功、拜佛以外,我对信众是很慈悲的接引。但是我在做知客或当家的时候,跟众生在互动当中,有两个问题出现,虽然我起了大悲心,但是这个大悲心里面有两种有漏的业力:
第一个、我看到那些考上功名的人做了官,很高兴的回到寺庙来还愿,我心生爱慕;第二个、我看到那些有钱的富贵人家、那些员外,坐好车子、穿好衣服,他们来寺庙上香的时候,我也是心生爱慕。我的心有两种的爱慕,所以我今生来酬偿这个业力,第一生先投生求取功名,第二生将要投生在富贵的家庭。
在《净土三要述义》后面,作者对这个王鼎实居士作一个评论说:一生的勤苦修学,只得两世的安乐,岂不哀哉!你看他一生的勤苦修学,结果因为心生爱慕,就流转了。流转以后,这两生的安乐福报享尽以后,后面就开始颠倒了,罪业就要起现行了。
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上求佛道跟下化众生,凡位的菩萨要偏重在亲近十方诸佛,刚开始不是要你去亲近众生。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往生净土,心中没有舍离众生,只是把度化众生的行动往后规划,这个地方要注意。
甲二、舍此求彼疑
这个此指的是娑婆世界,彼指的是极乐世界,就是往生净土,是弃舍娑婆,追求极乐,有所舍、有所求,这样子就产生了疑惑。我们看疑惑的意思是什么:
乙一、征问
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弥陀净土,岂不乖理哉?又经云: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佛土净。此云何通?
前面是讲到菩萨的智慧跟慈悲之间偏重的怀疑,这个地方是讲理观跟事修的怀疑。我们先讲理观。一个菩萨入平等真如观的时候,他看到整个生命的相貌是诸法体空,这个诸法包括十法界的染净因果──造善得安乐的果报、造恶得痛苦的果报,当我们入真如观的时候,这个本性是空寂的。
什么叫空寂呢?就是本来无生,平等寂灭,它的体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在平等的空性当中,观察这些染净的因果,是没有对立的──没有好坏的对立、没有快乐跟痛苦的对立,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寂灭相。那一个菩萨应该经常入平等观才对,你怎么能够舍离娑婆世界,而追求极乐世界,心中产生一种取舍之心?这种取舍之心,就乖违了大乘平等不二的真理──就是以理来妨碍我们的事,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再引《维摩经》上说:你想要求生净土,应该怎么做呢?先净其心,因为只要心净,你当下就是清净的国土。这个地方是唯心净土跟西方净土之间的差异。这个地方的问有两段:第一个、我们求生净土,违背了平等不二的道理;第二个、求生净土,违背了唯心净土的道理。这个地方,都是以理来难事。我们看智者大师怎么回答:
乙二、释疑
释有二义:一者总答,二者别答。总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弥陀净土,则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执住此,不求西方,则是舍彼着此,此还成病,不中理也。
回答有两个:第一段、先作一个简略的回答;第二段、再详细的回答。我们先看简略的回答,
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先设问,先提出一个问,第二个再正式的回答。我们看问的地方:你前面说求生西方弥陀净土,是舍此求彼,我们心中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有所厌离、有所欣求,这样子违背了二空平等之理,这样子讲的话,你对这个平等之理也是产生执着,你一定不求生净土,换句话说,你也是舍离极乐,执着娑婆,这样子也是有所求、有所舍,也是不合乎道理的。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前面的问题是慈悲跟智慧的调和,这个地方是理观跟事修的配合。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你的目标跟过程不能混乱。你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叫做四弘誓愿,这个叫做你的目标;但是你实践的时候,你不可能众生无边誓愿度,不可能,你是先度有缘的众生。
所以说,你在修理观的时候,观察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那是目标,但是你修行怎么能够说不垢不净呢?你修行是要断除污垢、追求清净,是有所断、有所追求!只要落入修行,一定是对立法,这叫对治悉檀。你在打坐的时候,入真如观,那是不能有对立的,内心是平等的,那是一种目标、那是一个意境,是你最后的一个目标。但是你的过程,你持戒,你说不垢不净,那你怎么持戒呢?你持戒要判定──这个是过失相、这个是功德相,过失相要尽量减少,功德相要尽量增加,有所断、有所修。
我们这样子讲好了,你从痛苦的此岸到安乐的彼岸,要坐船,但是你坐这艘船到达目的地的时候,这艘船就不用了。你的过程如果没有这艘船,你就到不了彼岸,虽然船不是彼岸,但是船能够引导你到彼岸。坐船叫做过程,到了彼岸就不需要船了,这个彼岸就是理观,你的目的地;虽然我持戒、我断恶修善,但是我很清楚──我真正的目标是离开断恶修善,但是我现在必须要断恶修善。
有一个法师问一个禅师说:你们禅宗都是不持戒的。这个禅师说:你怎么知道我们不持戒呢?你看六祖大师说:心平何劳持戒。那个禅师说:那你心平了没有?他说:我的心还没有平。嘿,赶快去持戒。
他没有告诉你不要持戒,他说:如果你心平了──别人触恼你,你心不动;别人赞叹你,你也不动:你的心平等,没有爱憎取舍,我不会喜欢顺境、厌恶逆境,你的心完全是平等,你不需要靠持戒,你自然持戒,这个持戒的方法对你是不需要的。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持戒呢?因为我们不平等。我们看到亲属起欢喜心,看到怨家起厌恶心,所以我们非常需要持戒,我们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众生,必须有戒法的摄受。
所以我希望大家,目标跟过程不要混为一谈,不要用理体来妨碍事修。这个地方先作一个总答,下面会详细的说明。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