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行川接过来戴上。
白色皂纱长至颈部可以将整个面容隐去,只能看到一段垂落在身后的乌发。
徐风来很满意,他点点头:“走吧。”
两人出了家门,徐风来领着他从屋后穿过竹林爬桃山。
从上巧村去溧水县有三条路。
一条是坐船沿着溧水而上;一条是从村口,搭牛车或者驴车前去;再一条就是徐风来家后面的那片竹林,从那上桃山,翻过桃山后再走半时辰小道就到了。
周行川在后面,他双手挑起眼前的皂纱别好,垂目正巧望见徐风来做了遮掩的耳后。
“你的花印...”
“我时常一个人出门,为了避免麻烦会做些伪装。”
很成功,如若不是知道他哥儿的身份只怕被骗了去。
桃山上,被春雨淋打过的桃树落了一地的花红,而桃叶却更加翠绿。
周行川见过它最美的时候,若换了以前,此情此景可能引来他吟诗一首,今日他却担忧:“前几日的雨对桃树可有影响?”
走前边的徐风来有些诧异他的问话,但还是答道:“四时变换、晴阴雨雪都有妙处,并不碍事。”
那他就放心了。
两人一边说一边走,也走到了桃山最高处,再往前就是下坡了。
周行川又看到了另外一片景色。
就见一川绿水穿着青翠的两处山崖而过,而平静的河面上荡着几艘小船,上头皆有戴斗笠的渔夫伫立,或是撒网;或是垂钓。
周行川又问:“那是村里的渔夫?”
徐风来也往下看了眼,想了想:“今日是双日,那是下巧村的。”
“下巧村?”周行川朝远处眺望,果然在河对岸看到一处村庄的影子。
徐风来抬起手,往前一指又往后一指:“这一段到那一段属于上下巧村的范围,两村约好各村每月只能捕捞十日,单日是上巧村,双日是下巧村,剩下十日让溧水休养生息。”
“他们都答应?”
“自是有不愿的人,只是上下巧村斗了几十年,盯对方跟盯贼似的,双方想耍赖也不成。”
“斗什么?”
徐风来见他感兴趣,加上也确实无聊,便把上下巧村的历史说与他听。
原来上下巧村是溧水县本就有的村落,因数十年前战乱致使人口凋零,后来北方的难民往南迁,在两地落了户才又把村子给壮大了,到如今两村已各有近百户人家。
时光流逝,今已太平盛世,两村百姓安居乐业。
但日子虽说过得去,可两村也并非没有龃龉也偶有摩擦。
争执由抢夺溧水而起。
溧水改道将村子一分为二之后,有年遇上大旱,两村境内所有的河流干涸,就只剩溧水还有些许水源,供养两村过活的溧水有多重要世代耕耘的村民心里自然清楚,溧水水面降低,以往灌溉两岸田地都有余的溧水如今供养一村都难,为了活命,两村百姓便这样吵了起来,就算来年暴雨溧水又恢复了以往生机,可这习惯还是延续了下来,一个说溧水先从我村头过,一个说溧水边上我地最多,经常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争得那叫面红耳赤,若遇上脾气冲的还可能放下活拎起锄头站在田埂上扯着嗓子跟你嚷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