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看这里!”
《好莱坞报道》的摄影记者,突然操着生硬中文高喊,镜头对准宁昊。
某些正为抢不到好位置而失落的东大记者,立刻眼睛放光,兴奋不已!
国外人用中文打招呼,宁昊可真涨脸!
最近几年,华语电影在竞赛单元集体失语。
这届柏林电影节,王佳伟担任评委会主席,《一代宗师》作为开幕影片,宁昊的《无人区》又大受欢迎,让记者们终于见到华语电影的复兴希望。
不过看到宁昊再次用中文谈及《香火》、《绿草地》拘谨的样子,本来兴奋的记者,不由暗自皱眉。
不会德语也就罢了,英文也不会,交流要靠翻译。
丢人!
用英语自信交流,才能和国际接轨,更好展现中国文化魅力。
有记者恨不得以身代之,想着自己变成宁昊,秀两口伦敦腔,别让外国记者看轻了东大的文化素质。
宁昊回答问题,滴水不漏。
时刻谨记不能过线。
其实他突击了学习了英语,德语也学了,但是除了打招呼之外,电影节期间,从不公开使用。
宁愿用翻译,也不用外语。
不是说学习外语不好,而是要看场合。
有一个印度故事。
毗湿奴的化身罗摩有一天靠在他的弟子大腿上睡觉,这个弟子是冒充婆罗门种姓的刹帝利。
毒虫咬了这个弟子的腿,为了不吵醒正在睡觉的罗摩,他硬是忍着疼痛,罗摩醒来看见这个弟子鲜血淋漓的大腿,说:“你绝对不是婆罗门,真正的婆罗门绝不会忍受这样的疼痛。”
这个弟子不是第三阶层的吠舍,也不是第四阶层的首陀罗,而是第二阶层的刹帝利。
但罗摩还是把他赶走了,并且诅咒他,让他忘记教的一切。
第二阶层尚且如此,达利特干脆是不配出现在故事当中。
这个故事,淋漓尽致展现了日耳蛮特征,不能对它好。
要是一巴掌扇在毗湿奴脸上,他不能还手,或者还手了打不过,会驯化自己,把打他的人摆在更高种姓之上。
反之,友好对待,对方不只是不感恩,也不是理所当然。
这个想法层次太低了,依然是中华思维。
对日耳蛮好,只会让对方获得对自己犯罪的合法性。
对他人好,反而是错了。
把自己放在了低种姓位置上,对方获得了对自己做任何坏事的权力。
在日耳蛮文化祭场,一个不小心,就是递刀子。
所以,不管哪国记者来问,宁昊所有回答,都是表示自己希望获奖,对电影艺术有所追求。
始终不卑不亢,绝对不会展现任何一点讨好。
没办法,种姓小故事在现实不断得到验证。
沈三通狠狠扇了日耳蛮叙事几个巴掌,才有了宁昊此时此刻的大受欢迎。
红毯后侧突然掀起声浪,张紫怡从通道走来。
身着云锦旗袍的张紫怡星光四溢,和之前的余楠礼服相映成趣。
这也是电影节的安排。
这届柏林东方元素浓郁。
“我们等等。”李名想着都是中国团队。
张紫怡看到宁昊一行人在等她,微微皱眉。
在采访区多待了一会。
聊了一会,见宁昊一行人还是不走,张紫怡略感无奈,但也不好过于拖沓,如今国内同行为了搏版面,不少在电影节红毯蹭来蹭去。
两支中国队伍在异国的雪夜里短暂交汇。
张紫怡打招呼道:“恭喜,你们电影获奖概率很大。”
不是客气。
几年前,某人和她谈过国际电影节的情况,当时张紫怡不太相信。
随着国内电影在海外处境越来越困难,张紫怡渐渐信了。
语言可以骗人,但是事实不会。
宁昊表现很受国际电影节的喜欢。
这样的导演,十年前,十几年前,张紫怡肯定和宁昊打好关系,哪怕不能合作,也不会得罪一个新生导演。
然而如今获奖也就是获奖。
国内流行的操作,不管是导演还是演员,都是把国外当做一个梯子,用来在国内扬名。
宁昊这种在商业上有所成就,却又得罪沈三通,然后往文艺电影发展的导演,张紫怡真不好形容。
明明是沈三通之外,新生代第二位破亿票房的导演,大好的前途,没跟着沈三通混也就罢了。
最近,还和沈三通几乎撕破脸,阴阳沈三通挂名抄袭。
先不说沈三通拉了她一把,就算没有,张紫怡也不想和这种蠢人走的太近。
李名谦虚道:“要不是王导做评委席主席,肯定你们机会更大。”
余楠则是羡慕:“你的宫二也很精彩。”
《一代宗师》拍成了《宫二传》,再加上之前的孟小冬传记,张紫怡这是真要翻身了。
和前世不同,张紫怡翻身靠的是孟小冬传记电影,有票房有口碑,《一代宗师》当然重要,但在这一世只是锦上添花。
面对《无人区》团队的热情,张紫怡反应很冷淡。
和宁昊更是保持了距离,简单打了招呼便不逗留。
见张紫怡如此高傲,余楠面色不由微微一变:“真当自己国际章了?”
“算了。”
宁昊当然知道为什么。
类似的事这两年发生过多次,最近更是不少人视他为瘟神。
宁昊的视线掠过媒体区后方悬挂的《无人区》巨幅海报,徐征布满血丝的眼睛占满整个画面,瞳孔里倒映着盘旋的秃鹫群。
只可惜剧本已经写好,但写的人不是沈三通。
现在做的事甚至不算沈三通的意志,只是展露倾向和爱好之后,徐征为了讨好他,不断给他施压推进。
突然想起那年他也意气风发。
那个时候,BJ工作室的窗外飘着这样的雪,他不会感觉凄凉。
当年,宁昊可比徐征、黄搏地位高。
脑海闪过在一些人蛊惑之下,又被小马奔腾的条件打动,庆功宴上和沈三通摊牌的场景。
《黄金大劫案》成绩没有达到预期,《无人区》兜兜转转怎么多年。
也罢。
金樽共汝饮,白刃不相饶,这次电影节,便了结因果。
走入电影宫。
宁昊凝视着电影宫穹顶的星云投影,内心深处还是希望沈三通输一次。
给电影留下基本的尊严。
“宁导,走下去!”
王晓帅过来和他打招呼:“《无人区》一定可以在这个艺术殿堂完成华丽蜕变,展现中国电影人在国际舞台上的思考与突破。”
宁昊嘴角微微一抽:“艺术上,我还是差一点。”
“可以学。”王权安也过来给他加油。
他们都知道柏林电影节,以及欧洲三大都很看好宁昊,关键是国际片商很看好,以后宁昊会在国际上大放异彩。
一旁的余楠和伊莎贝尔·于佩尔,交流表演中的动物性特质。
王权安也是大大方方社交,都是场面人,不是事。
“这个表态.”
柏林电影节艺术总监迪特·考斯里克,拿到宁昊的采访皱了皱眉。
宁昊始终有所保留。
作为柏林电影节的核心策划者,如何保证奖项给到合适的人,是基本能力。
奖项归属不是指定。
直接干预的手法太低端。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电影节,组织流程自有一套体系,评审团成员组建、入选主竞赛单元名单
几个步骤下来,奖给谁,基本上心里都有数。
不过迪特·考斯里克的权限很大,只要没开奖,直到此刻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介入。
文艺电影特别吃财政和渠道,艺术院线靠财政拨款,发行版权也只掌握在少数几个渠道手里,不听金主话的文艺电影人没法走下去。
而宁昊显然不是没有选择的文艺导演,这是迪特·考斯里克所不喜欢的。
“给一次机会。”
迪特·考斯里克目光一闪。
宁昊不重要,花旗国也不重要。
借此机会,利用宁昊吸引更多东大电影导演,以及来自于东大的资金最为重要。
花旗国一贯喜欢蛮干,不是一次两次,但对于欧洲,特别是西欧来说,他们有自己的逻辑。
西欧,特别是德国、髪国、英国眼里,它们是成熟的大人,花旗国不过是莽撞的小孩。
它们可以通过更深的规范和历史习惯来影响花旗国,外交、文化等方面都是如此。
欧罗巴指定方向,花旗国负责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