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万岁,万万岁!”
王凯沉浸了。
沈善登索性不想太多,也投入其中。
他有后世记忆,知道王凯高光时刻。
督公这部戏没有多少讲究,场景也不多,按照场景顺序拍。
陈默这个少年,凭借着隐忍、机敏,逐渐走到高位。
王凯衣着也随之变化,按照沈善登指点,有了靖王的感觉,和最初的形象,发生了极大变化。
看到王凯跪拜在皇帝景隆帝身前高呼万岁,沈善登只觉得一道闪电划过自己的脑壳。
王凯扮演的陈默,在干爹刘瑾升任司礼监秉笔之后,终于调入了权力核心司礼监,担任少监。
也得以直接面对皇帝,开始绕过干爹这个中间商。
三者之间的一场大戏即将展开,哪怕后续戏份还未拍出来,沈善登脑海中已经浮现出相关的画面。
特别是王凯扳倒干爹刘瑾,然后景隆帝死之后,替身登临大宝,望着百官向自己跪拜的场面。
“这段戏删去,这也删去,应该着重王凯的打怪升级,第四个篇章根本没必要,剧名也要改,不叫《督公》,叫《万岁》。”
“万岁代指皇帝,表明了陈默从一个遭灾少年的成长史。”
“太监最高者为九千岁,他更进一步,是万岁。”
沈善登取来纸笔,文不加点,将后续剧情大纲写下,有一种如臂指使之感。
剧组各个部分的调度,剧情人物,演员调教,在此刻融为一体。
沈善登前所未有的爽,导演此刻对于他而言,不是职业,也不是地位象征,本身就为他提供了大量的成就感。
晚上收工。
沈善登找来王凯:“说一说对于陈默这个人物的理解。”
王凯听说剧组拍摄计划有所调整,知道这是要给他加戏的节奏。
电影不是照本宣科,有时候正式拍摄,导演和演员还有编剧会碰撞出火花。
甚至在剪辑阶段,导演和剪辑师灵感碰撞,进一步提高影片质量。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
也有导演只要演员按要求演,也有咖位大的演员要求导演改剧本。
此时,《督公》剧组不是最理想,但也算比较好的。
演员、导演,还有幕后齐心协力。
关键有沈善登领导,劲往一处使。
王凯清楚这个机会可遇不可求,也很想抓住这次机会。
于是分析道:“咱家......”
“用他。”沈善登道:“第三人称分析。”
虽然让王凯疯魔般的体验其中,对表演有很大好处,但沈善登觉得不需要。
作为演员到了王凯这个状态已经足够,其他可以通过导演技巧或者剪辑拔高,也可以用台词设计进行完善。
沈善登从不认为有什么是必须摧残一个人正常心智去做,也不认为艺术一定要通过破碎式的表达。
王凯只好改口:“他最初是因为家乡遭遇洪灾,兄弟姐妹死绝,濒死之际被父母送入宫,净身成为太监只为吃口饱饭。”
“当其他人为自己身体残缺胡思乱想的时候,陈默对于失去男性身份无强烈痛苦,反而因为可以吃上白面馒头,很是高兴。”
“皇宫之内的规矩和压迫,让他不得不改变,也迅速激发了他的潜力。”
“陈默有着惊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隐忍,学得最快最好。从学规矩的时候,就被管事太监留意。”
“他也逐渐从求生存到求权力开始转变,蜕变的关键节点,是当时只是御前近侍的刘瑾被其他大太监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