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秘慌里慌张地刚要说话,郑鲁才就按住他,抢白道:“即便与匪类虚与委蛇,那也是为了探听到匪窝的位置,再说,我们郡守大人而今已经得知了他们扎寨何处,怎么也该功过相抵!”
这一句高高地把刘秘架到了火上,偏他自己还懵然不知,心里甚至觉得郑鲁才说的有道理。
萧冉心里火热,面上却不动声色,淡淡道:“是么…那郡守大人可要好好想想再说,要是到了地方抓不住人,你自己想想吧。”
**
林忱坐在驿舍的窗边。
竹秀收到锦衣卫传来的消息,上前报道:“景阳寨的主力位置已经探明,其余八处人手已定,只等殿下一声令下。”
“确定没有漏网之鱼了?”林忱支着下巴,看窗外空寂萧条的街道。
竹秀道:“听说景阳寨的人素来称自己‘九头鸟’,指的应该正是这九个地方。”
林忱应了一声,想了半晌,问:“李仁呢?有消息传来吗?”
窗外一阵急风呼来,天阴沉沉的。
竹秀微噎,说:“李大人的消息九个时辰前就断了。”
林忱的目光看过来,竹秀的额际见汗。
李仁当然不是一个人混迹在灾民堆里,锦衣卫也要打听情报,彼此顺路自然可以传递消息。
不过自从出城往山里去,这人留下的痕迹就断了。
李仁家世煊赫,却萍踪浪迹,自己虽不以为意,却把随行的锦衣卫吓得够呛,一时也没赶上报。
林忱正沉吟着,突兀地,眼前似乎花了一瞬。
她深按了下额角,觉得应是昨夜未眠的后遗症,便没当回事,接着和竹秀说话。
“他混迹市井多年,脚底抹油的本事应该还是有的,倘或有失…”
她本想说“也不用管他”,但到底咬住了语音儿,留了一丝余地。
“今夜子时动手,先攻八个子寨,封住主寨的上下山路,鸡鸣收兵,我要见到收效。”
第54章 夜袭
九个时辰前, 李仁被蒙住眼睛带上了山。
深夜里,他们穿过茂盛的树林,耳侧叶子相互摩擦, 沙沙声在寂静中响起,宛如一条阴暗爬行的蛇, 蛇腹擦过地面,静静等候着捕获猎物。
山匪带回了很多灾民, 然而大家很有默契的一言不发。
在这样的静夜里, 走上这样一条落草为寇不归的山路, 心里大抵是有些苍凉的。
虽然这苍凉很浅,也不像文人豪客那样表现为华章与刀光,可到底是有的。
一到山上,山匪将他们安置在一处草堂子里, 李仁又见到了两个山匪。
同带人的这两个不一样, 他们身量矮、鼻子塌, 一般人或许会将这点细微的差别忽略, 可李仁见多识广,一眼分辨出这是两个瀛洲人。
从前他在海上就见过来自瀛洲的浪客, 他们惯用的是刀,一人一刀,可抵蛮人的骑兵。
带路的山匪不打算说什么, 只拿了衣裳与他们换。
有人撑起胆子搭话, 两个粗壮的山匪看也不看他一眼。
等所有人都换完了衣服,他们巡看了一圈,觉得满意了, 才道:“先吃馍馍, 吃饱了, 过了今晚再说。”
语气可谓豪横,仿佛一点也不担心这么多人的口粮。
一路上李仁有过许多猜测,最终也不过落到这么两条路上来——一是景阳寨不缺粮,要么是提前囤的,要么是从官仓大户手里抢来的,二来就是寨主不需要操心他们这些人的口粮,毕竟过了今日没明日的死人是不用吃饭的。
他心里盘算着许多道道,可饿得眼放绿光的灾民们没空想这么多,虽然进山前每个人已经领到了一个馍馍,可大灾之年,每个人的肚子都像是无底洞。
唯一饱着肚子的是李仁,但他一点也不嫌弃馍馍难以入口,一边同其他人一样连噎带拿,一边凑到带路山匪的跟前,殷勤道:“新来了这么多人,厨房恐怕很吃力吧,我原本是厨子来着,让我去帮忙,保证爷们儿吃得满意。”
带路的原不屑于同这群饿疯了的泥腿子说话,不过听他大言不惭,还是忍不住嘲讽道:“你倒怪机灵呢,饿老鼠进粮仓,你自己说你是去干什么的?”
这李仁就得为自己正名了,他道:“这可不是说笑话,大江南北我都跑过一遍的,哪里的菜都上手哩!尤其是青海那一片我待过好多年,连瀛洲那么生僻的地方来的客船都说我手艺好。”
带路的正准备叫他吃个拳头,叫他闭上那张夸夸其谈的嘴,伫立在门一侧、沉默许久的瀛洲人却侧过了眼睛。
**
景阳寨的二把手姓斋藤,可大梁没人听说过这个姓,而且念起来怪里怪气的,所以只根据他自起的名字,叫他“冷先生”。
跟着他远渡重洋的那些瀛洲浪客倒会遵照旧例,唤他“家主大人”。
这位冷先生离开瀛洲十多年,今夜的明月圆而亮,不禁唤起他的思乡愁绪,那一口家乡味道也牵连在他的心上。